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杂节气


  除二十四节气外,民间还常用梅、分龙、伏、九九等杂节气来判断气候、指导生产。
  梅
  指梅雨期,中国传统上分为入梅和出梅。入梅、出梅分别指梅雨期的开始与结束日,主要反映了中国江南地区的气侯。入梅和出梅时间的确定,是结合节气与干支来推算的,因此每年的梅雨期的长短不一样。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从入梅开始,江南地区的空气湿度变大,时常连续阴雨,家中容易生霉,同时,梅子也开始成熟。"梅"、"霉"谐音,所以,这一时期被称为"梅雨季节"。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出梅后,江南地区的连续降水期将结束。此后的降水一般是夏季局部雷阵雨和台风带来的雨水。
  分龙"夏至逢辰是分龙",并形成分龙节,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江南为最,日期多在农历五月二十日。据考证,分龙节最早源于远古的祈雨方式—零祀。《周礼.春官宗伯,司巫》中就有"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零"的记载。《左传》云:"龙见而零。"这里的"龙",即东方七宿组成的"龙"。民间认为,在分龙这一天,原来生活在一起的五条龙要分开,各主一方晴雨。如果这一天不下雨,人们就会考虑是否需要祈雨。民谚云:"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认为分龙次日如雨,则多大水。现在,分龙节仍是毛南族和舍族的重要节日。
  伏
  是指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三伏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夏至后,依照干支纪日,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伏天的起讫时间每年都不尽相同,大致是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九九
  九九分为冬九九和夏九九。冬九九是从冬至日起一九,每九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夏九九从夏至日起一九,每九为九日,共九九八十一日,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冬九九中的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夏九九中的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九九与节气是相当的,每个节气相距15一16天,而九九则固定为九天划分得更细所以更具体明确。九九与节气大致是固定的,故有"春打六九头"等谚语。人们按照各地的农事物候和风俗习惯,自古就流传有不同的九九歌,以便人们记忆和应用,在元朝《吴下田家志》和清朝《帝京岁时纪胜》等书中均有记载。下面这支冬九九口诀流传甚广: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消寒图   明清以后,人们有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帝京景物略》记载:"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夹。曰九九浦寒图。"画九九消寒图,一方面是为了计算过去的九九日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有超的消来娱乐活动。有的消寒图,其旁还书有一副时联:"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意思是当人们将所有的花瓣都着上颜色以后,门外已青草遥地了。   消寒图还有另外一种画法,即将八十一个圈排列成九行,每行九个圈,自冬至起,每天一个圈。在涂圈的时候,可考虑当天的天气状况,阴天涂上部,晴天涂下部,风天涂左部,雨天涂右部,下雪天涂当中。现在看来,这种消寒图也可以称之为天气统计图了。
网站目录投稿: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