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积淀的尘埃,回眸大半生的过往,我由衷的感谢母亲,是她老人家,每每在我人生中最为关键的时刻为我做出决定性的抉择,也恰恰是这样的抉择,为我未来的人生一锤定音,受益终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安新县正处于文革后期,派别之间争斗日趋白热化,武斗升级,无政府主义严重。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心惶惶,学校停课,商店关门,工厂停产。那一年我十五岁,因为无学可上,无书可读,无事可做,只能闲赋在家。十五岁,正是渴望了解世界,充满激情幻想的黄金年龄。看到父母含辛茹苦,早出晚归的为全家生计奔波操劳,我非常迫切的希望尽早融入社会,为父母分忧解难,担负起一个男子汉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可是苦于上班无路,做工无门,空怀一腔热血。 有一天,县机械厂一位叔叔来到我们家,以前我见过他几次,母亲让我称他为张叔叔。因为文革,社会混乱,人心惶恐,平时大家已经很少来往。因为都是熟人,也没有过多的寒暄客气,张叔叔也是爽快之人,他兴冲冲的举着一张纸,神神秘秘的对母亲说:我是无事不登三宝殿,你看这是什么?母亲不是很在意的说,还能有什么,不就是一张白纸吗?不会又是什么传单吧?张叔叔二话不说,随手把这张纸交到母亲手中,兴冲冲的喊道,你好好的看看,这可是机械厂的招工表。母亲十分诧异的问,怎么回事,难道你们机械厂要招工?当时的安新县,国营企业是一张空白,仅有的机械厂也只是县属企业而已,即便如此,如果能在这样的工厂当一名工人,那就是真正的产业工人,更是名副其实的工人阶级,那年代,工人阶级领导一切不光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付之了行动,以工人为核心的"工宣队"进驻了单位、学校、机关的领导层,名正言顺的‘指点江山,挥斥方遒’,把握着阶级斗争大方向。到机械厂当一名工人是几乎所有年轻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不知道有多少人想方设法削尖了脑袋往里钻。工人的头衔无异于一块金色的招牌,有了这块招牌,就如同有了金不换的资本,即便是找对象都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对于这样巨大的诱惑,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内心的愉悦无法描述,如同天上掉下来一个大馅饼,一下子砸到了我的头上。母亲自然对张叔叔千恩万谢,几乎把所有能说的感谢话一股脑都搬了出来,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母亲抛给张叔叔的最后一句话竟然是,只要有一线希望,我还是希望孩子继续上学。尽管张叔叔还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几乎是磨破了嘴皮子,母亲依然不为所动。就这样,我成为工人阶级的梦想瞬间灰飞烟灭,变成泡影。 几个月后,县里真的开始了文革后的复学,我也如愿以偿的上了初中,两年以后又连续上了高中。每当提起这件事,母亲都特别的骄傲和自豪,她说,这是她为我把的人生第一大关,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抉择,如果当时只图一时的得失,只看到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失去上中学的机会,那一定会悔恨终身。你的父亲就是因为没有文化,失去了两次在解放军高等步校学习的机会,吃到了太多的苦头,有了太多的遗憾,她绝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在我的身上重演,只要有一线机会,她还会继续支持鼓励我上学,甚至是上大学。 高中毕业后,学校领导看到我的学习还不错,准备把我留在学校任教,当时百废待兴、人才匮乏,只要我点头同意,立刻就可以走马上任,挣得一份固定工资。生活可以后顾无忧,学业可以继续深造,甚至还可以免除上山下乡,一举多得,谁遇到这样的天赐良机都一定不会错过。学校也几次征求母亲的意见,列举诸多留校的好处,千方百计想把我留下来。就在我认为大功告成的时候,妈妈又给我泼了一盆冷水,她断然谢绝了学校的一番美意。我百思不得其解,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母亲再一次"搅黄"了我的好事,究竟是为什么?母亲坦言道,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乃是积德行善之大事,育人之根本是首要自己要厚积薄发,要有真才实学,不求才学五斗,也要满腹经纶。你一个仅仅是只有两年学业的伪高中毕业生,很多知识你自己还搞不懂呢,你怎么可能当一个称职的中学老师呢?这不是明显的误人子弟吗?即使你能胜任一时,你绝不会胜任永远,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淘汰,与其那样,还不如踏踏实实的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样,你踏实,我们踏实,学校踏实,学生们更踏实。 失去了在学校任教的机会,我只能是加入了上山下乡的行列,那个时候,我的心情坏透了,好像天就要塌下来一样,人生也似乎跌到了最低谷。我甚至埋怨母亲当初真不该阻止我去学校当老师,否则怎么可能经历这样的磨难和痛苦。母亲坦然的告诫我,眼光一定要看的长远一点,人生之旅不可能一帆风顺,下乡也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把插队看做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你在这里丰富了生活的阅历,积累了社会的知识,增加了工作的经验,就等于给火车增添了新的燃料,给汽车加满了汽油,一旦时机成熟,火车就会奔驰的更远,汽车就会跑的更快,何乐而不为呢?母亲这样乐观的态度和鲜明的观点,让我安心于插队,经受了人生不可多得的历练。 在插队的日子里,河北农业大学在安新县举办了函授学习班,主要是配合当时国内"批林批孔"的大环境,学习的内容也是以"批林批孔"为主,我当时对函授班非常感兴趣,也许也是基于寻找出路的一种天真的想法,从来没有缺过课,并且撰写了一篇长达上千字的"批林批孔"文章。随后时间不长,函授班赵老师找到我,她说,学校对我所写的文章很满意,认为我在文学造诣上有一定的基础,符合学校招生的条件,问我愿意不愿意去农业大学脱产学习。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以为天上掉馅饼砸到我的头上。河北农大是高等学府,到那里上学无疑就是等于上大学了,我梦寐以求的梦想就这么容易的实现了?高兴之余,老师却告诉我,第一年只能作为旁听生,第二年招生的时候如果有机会才可以转为正式的大学生。母亲知道此事之后,几乎是不假思索的说,去河北农大上学的却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好事,如果是作为正式招生,我一定支持你,如果仅仅是作为旁听生就有点太冒险,万一明年还是不能录取,就等于断了后路,何况你插队不到一年,按照国家规定,插队不到两年不可以参军、上大学,没有必要去冒这个风险。权衡利弊,我拒绝了农业大学邀请。 参加工作以后,我娶妻生子,家庭生活其乐融融。八十年代初期,上级单位要选拔培养年轻干部去大学深造,我有幸被推荐参加考试,凭着比较深厚的文化课功底,我在三十岁的"高龄"时候,居然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取了重庆交通学院。当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首先想到的是母亲,如果不是她老人家力排众议、高瞻远瞩让我完成了高中学业,我是不可能把握住今天这样的机会的,都说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那么我无疑就是那个有准备的幸运人之一。这个时候,我已经是单位的基层干部,在当时来说收入不菲,如果去上大学,就等于少了一份丰厚的经济来源;我的孩子刚刚一周岁,远离家乡、抛家舍业留下爱人一个人照顾,于心不忍;我自己也三十岁了,这样的年龄上大学困难重重。这一切都让我是否去上大学犹豫不绝。最终还是母亲拨亮了我心中这盏灯,她近乎严厉的给我指出,作为一个有志之士,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不能沉湎于儿女情长,不能满足于点滴进步,更不能一叶障目自毁前途,上大学和上高中绝对不可以同日而语,大学和高中有着本质的不同,任何困难都是暂时的,也是可以克服的,如果你要放弃这样百年不遇的机会,老天都不会答应。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回眸往事,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选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闭这扇门的同时,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户。无论你置身于怎样的环境,,你都有选择的权利,选择的自由,这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但是不一样的选择会有不一样的人生,正如不一样的土壤收获不一样的果实。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但不一样的是,人生不如弈棋,任何人都没有再来一局的机会。因此,在每一阶段,都要用心思考和感悟。只有正确的把握机会,找对方向,我们才能走好人生这条路。 感谢母亲,在我人生之旅的关键路口,为我做了正确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