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审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审计课程。目前,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了审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方向。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并就如何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审计课程 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法制和市场监管日趋完善,审计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我国现代审计从 20世纪80 年代初起步至今,已有 30 多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审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都开设了审计课程。审计是一门知识更新快、综合素质要求高的学科,目前,如何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成为了审计课程教学的改进方向。 一、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现状及成因 审计是一门集会计、税法、统计学、财务管理、经济法规等多门学科知识于一体,并对各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回顾、总结和运用的实用型课程。相对于其他财经类学科,它的判断推理性、综合分析性和社会实践性都更强,属于会计课程体系中"难教又难学"的一门学科。 (一)课程认识偏差,知识涉及宽泛,学生学习困难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熟悉审计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既可以具备从事会计工作的能力,也可以具备从事审计工作的能力,从而拓宽就业渠道。但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重视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审计专业知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审计课程学不学都无所谓。同时,审计课程专业性很强,并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相互渗透,要想学好审计课程,搞好审计工作,必须有丰富的背景知识作为铺垫。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间较短,内容较少,更缺乏实务工作经验,大部分知识仍然只是停留在书本上,零散而抽象。面对在会计实务方面有较高要求、需要对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审计课程,学生往往感到茫然无措,晦涩难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出现课堂上接受理解,课后却感觉茫茫然不得要点。 (二)操作的模糊性和实践性,学生难以把握关键 审计学科的模糊性往往让学生感到头疼,其逻辑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会计类课程。对事件的判断,并没有唯一的审计依据和结论,实际审计工作中除了审计人员自身的专业胜任能力外,常常需要利用其经验来进行判断,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审计人员采用的审计方法和主观判断都存在着不同。如确认重要性水平的高低,评估可接受风险大小和掌控证据充分性等,都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不同的审计人员,受其专业学识、执业经验以及风险承担能力所限,使得他们即使对同一个企业的判断也会存在差别。这对初学审计的学生来说,更是雾里看花,难以把握。 同时,审计学科的实践性也让学生难以把握其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介绍审计工作思路时,一般都是遵循业务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审计结论"来进行讲解。举例介绍时,极少会有学生日常所能见到的业务,学生对这些审计业务感到陌生和抽象,而且教师基本上是先简单介绍审计人员实施了哪些必要的审计程序,然后通过审计程序发现了存在的某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再采用哪些调整手段。或者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的分析,介绍如果缺乏这些必要的内部控制流程会产生的各种错报和舞弊。对具体的审计过程的讲解却较少,尤其是对审计人员如何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问题的过程。然而在实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分析思路才是审计业务的关键。没有实实在在的操作,不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内容抽象,脱离实务 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载体,科学合理的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知识的重要工具,然而审计课程的教材却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利用率不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目前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以CPA审计内容为主,教材多为审计理论,缺少审计实务,即使出现了少量案例,也只是几个小例题和调整事项而已。二是审计教材中大量的概念和理论都是从西方直译,并不符合汉语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字字斟酌,细细揣摩,才能得其要领。三是教材内容仍以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主,各章节有各自的知识点,没有对整个审计工作程序的系统把握。比如:如何编制审计计划,如何填写审计工作底稿等具体工作环节,教材只是提及编制这些资料的要求及内容,具体如何编制和填写却甚少提及。 (四)教学模式单一,实训建设滞后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习惯于"知识讲解-学生练习-核对答案"的教学形式,这种对于大部分学科都能适用的方式在审计教学中却是极不适用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课程教学模式普遍采用讲授法,虽然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是审计教学最为理想的模式,但是受到教学条件和学生素质的限制,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选取的是调账分录的案例,考核的是学生的财务会计知识,并没有达到提高审计技能的目的;在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有限,课堂不配合课后不主动,最终只能依靠教师和教材,顺着教师给予的思路得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样不仅削弱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教师的授课热情,使之流于形式。 同时,相对于高职院校会计实训项目的建设,审计实训的条件和配备则明显滞后。在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体系中,审计实训往往都是不被重视的环节,没有实训基地,缺乏实训教材和内容,审计课程和实务严重脱节,违背了高职院校"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五)师资力量薄弱,课程安排欠妥 目前,高职院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实际的审计工作经验,从高校毕业走上讲台,理论有余实务不足,距离"双师型"教师仍有一段距离。即使部分教师考取了证书,却还是知识来源于书本,没有实践。课堂上的讲授也是从"书本"到"书本",内容空洞,枯燥乏味。同时,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采取的是"2.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长为5个学期,第6学期校外定岗实习。然而审计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同时具备会计、税务、财务管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后才能开展审计教学,为此一般将审计课程安排在第五个学期,而第五学期理论教学周时较短,以实训为主,因此只能压缩审计教学课时,致使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只能走马观花,点到为止,教师难以施教,学生难以消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一)提高课程认识,合理设计教学 全球经济日益发展,经济法规企业制度也日趋完善,审计的地位随之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应该认识到审计课程的重要性,审计课程应该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不能仅仅是为了充实会计知识体系,更多的应该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审计知识和技能,就业时也可以从事审计相关的工作,拓展就业渠道。审计课程的教学难度大,课程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传统的教师讲授外,一方面,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借助图、影、画等多种辅助手段,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弥补审计理论的抽象难懂;另一方面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案例模块等手段增加互动,避免照本宣科。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时,要根据授课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既能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只是"敲门砖"和"引路石"的作用,不能用书本或唯一的思路来禁锢学生,应鼓励学生多方面的进行研讨,培养学生发散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明白审计课程不仅是学之有用,也是学之有趣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精简创新教材,考评方式多样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偏操作型和实干型,不同于本科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活动必须要符合相关的培养目标,以培养熟悉审计理论和审计流程的会计专业人才为主,所选用的教材也应服务于这一目标,体现理论为辅技能为主的原则,增加实践操作性,教师在讲授教材知识时,也应避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不拘泥于教材,可根据情况将教材去繁就简,抓住重点;同时对审计课程的考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目前,审计课程的考评以期末笔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务操作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高职院校的培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审计课程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考评模式,构建灵活多样的考核体系。一是将案例研讨、课堂讨论、实训实验等与期末考试相结合,以综合考评为主,注重学生审计能力的提高;二是可以适当地将审计教学与相关证书的获得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审计相关的职业技能比赛或考试,以证代考,以赛代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职业资格或职称的认定,更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三)提高教师素质,保障教学质量 完善审计教师的基础知识构成,提高实际操作水平和职业敏感度,是优化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体系、保障其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来提高审计教师素质,促进审计教学效率。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给审计教师提供参与审计实践的条件,可与会计师事务所或相关的审计机构和部门形成长期的合作机制,构建教师实践基地,鼓励教师走出去,脱产实践,锻炼学习,在实务中积累经验和案例,更好地服务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资格证书的同时更注重审计知识的更新和补充,如可以采用邀请校外优秀的审计执业人员来校讲座,研讨、指导审计实训或组织网络培训等方式来弥补实务的不足,使我们的审计教学更切合实际。 (四)改革教学模式,加大实训投入 相对于传统的单纯的审计案例教学模式,采取项目教学和模拟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判断能力,将审计理论部分和实践无缝衔接,融会贯通,在短时间内形成审计思维。教师可以选取某些企业的账务资料,设计相关的审计背景,提供审计工作底稿等工具,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审计负责部门,自由模拟审计小组内不同的关系人,如项目经理、审计人员和审计助理等。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所提供的资料和规定的审计流程来完成审计操作,最终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并出具审计报告。 同时,高职院校应重视审计课程的实训环节,加大实训项目的投入,积极建设审计教学实验实训室,实现审计教学资源共享化、操作体系合理化、设计环境场景化、实验实训真实化。完善手工审计实训项目配套建设,开发或引进审计模拟软件,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审计环境和案例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积极性。 总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审计课程教学目前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应直面困境,积极探索和改进,从服务学生、服从教学出发,开创审计课程教学的新局面。X 参考文献: [1]张春梅.高职院校审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科教导刊,2011,(32). [2]景刚,耿慧敏.解读审计教学难题[J].财政财会,2010,(7). [3]马娟.会计专业审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考与实践探索[J].财会通讯,2011,(2). [4]陶慧芳.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审计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2015,(3). [5]李英艳.在高职审计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6). [6]彭东升,袁红萍.高职会计实训与审计实训教学的无缝对接[J]商业会计,2013,(20). 作者简介: 彭溪,女,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学院,会计硕士;研究方向:财会与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