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id="blogContent"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0px; padding: 0px; border-spacing: 0px; font-family: punctuation, 微软雅黑, Tohoma; font-size: 12px; line-height: 19.2000007629395px; -layout: fixed; width: 880px; position: relative;"> "心灵营养餐"是本学期工作的新尝试,为近400名学生及其家庭制定一份个性化的心灵营养餐,在套餐中对父母的养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进行反馈,并根据其家庭实际情况提供合理化的成长建议。400份问卷一一输入,统计之后,每个学生的姓名、数据对号入座,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专业术语,以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现状,就这样,它耗费了我近两个月的时间,在这两个月,除却上课、辅导、与家长交流、教研等常规性的工作,我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给了它。有时,感受到自己傻傻坐着目不转睛地对着电脑,加之疲惫的感觉,便不由拷问自己:"每天都在电脑前看数据,分析,总结,看上去很高大上的活儿,实际很低智能",这样的疑问被自己提取出来,其实是一种自我怀疑和否定。"自己给自己找活儿干,累死得了" 工作过程中我收到了很多这样的反馈,反馈中带着大家的关心和体贴,顿时觉得自己太幸福。幸福之余,却也深为没有人理解,没有人与我并肩作战而感觉到孤独和痛苦。"心灵营养餐"制作完成后,一直想用文字梳理本项工作,也想为自己寻找更多的志同道合者,让心灵的教育走进每个孩子内心,走向每个家庭,让阳光洒满每个人的心灵,如果你愿意,谢谢你让我不孤独。言归正传,说一说自己的工作历程吧! 本学期初,尝试申请了一个课题《家校联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于是在学期初,对部分学生进行了父母养育方式和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测试目的很单纯,只是想利用自己心理学研究生的优势,对数据进行分析,写几篇合适的论文,整理一些经验,如果能推广更好,不能推广课题也能正常结题。然而,在进行问卷测试的过程中,单纯的孩子们利用我和他们之间的近距离关系,调皮地问:"老师,为什么要做问卷?""做问卷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好处吗?"我关于课题的伟大幻想一下子被可爱的孩子们拉回到现实,是的,我的问卷调查用处何在?对孩子又有什么好处呢?我把一大堆的数据反馈给孩子和家长又有何用?他们是否能看得懂?是否知道该如何去完善?心理学的理论如何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每一个心理学工作者关注的话题,依稀记得自己与本科同学相聚,读博士的同学们向我们讲解最近的新研究,这些全新的研究对现实的工作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如果能够普及到社会、惠及到每一个人,是我们共同的梦想。孩子们的友情提醒以及我的思考中间停顿了不到1分钟,反应灵敏的我对孩子们说:"问卷完成后,我会为你们每个人以及你们的家庭制定一份心灵营养餐。在营养餐中,向你们的父母反馈他们的教育方式以及这些教育方式对你们的影响,并为每个人的成长提供一些个性化的建议。"就这样,我和孩子们带着共同的期待,开始了本学期浩荡的工程…… 问卷收集变成数据后,源于对统计学的热爱,我迫不及待地在数据中寻找答案,发现了一些特别有意思的现象:随着孩子年级的升高,对父母爱的感知力下降;年龄越小的孩子,父母越容易过度偏爱和保护;班级里的问题学生其父母养育方式中或存在干预控制,或存在简单粗暴……带着这些发现,我开始设计"心灵营养餐"的格式。一个学生或一个家庭的状况在一页纸上如何呈现呢?营养餐中既要有反馈,又要有建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高要求对不懂版面设计的我来说,简直头痛至极。想起自己在医院工作时,每个孩子也都要做EMBU(父母养育方式)的调查,他们是运用心理测试的软件,做完后直接输出结果,但这样的输出结果只有心理学的人才能看懂,可以解释,如果直接拿给家长和孩子看,很容易出现信息误导。于是,头脑中拥有了第一个信息——营养餐中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至于内容,既然是个性化的,那就个性化到底吧,把父亲的养育方式与母亲的养育方式分开反馈,最后由心理老师对这些反馈进行总结和建议(一个人的工作结果一定存在诸多不足,期待同行有更多的建议和指导,一起完善这项工作)。 版面设计完成之后,便迫不及待地进入正式工作阶段。然而却发现,要想为每个人制定一份心理营养餐,远不是问卷调查,数据统计那么简单。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不用去看这份问卷是谁做的,而营养餐必须要对号入座。然而这样的要求也让我有新的发现,认真比对的结果是:我把输入问卷时疏忽遗漏的地方一一弥补,可以说,spss中的数据确保是每个人的,且不存在遗漏。能做到此,顿时成就感陡生。数据没问题,正式进入工作状态。前两个班级的制作,热情高涨,信心十足,像打了鸡血一样,这也源于对构想的期待。做这样的工作,最好找个安静的环境,无人干扰,一气呵成,然而我的工作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会儿要去上课,一会儿有学生和老师来访,还有辅导等其他的常规工作,起起坐坐……受到这样的影响,工作自然滞后发展,加之疲惫,中间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没有人愿意这样做,那时那刻,特别想寻找同伴的支持,想有人并肩作战,甚至想起我高校的学生们,如果聪明独立的他们在,会帮我解决掉很多麻烦,于是,也深深地了解了自己——有想法,欠缺行动的人。工作生活中,和我同样的人很多,然而成长是我的课题,为了让自己言行一致,也为了证实"心灵营养餐"的可实践性,本学期我超级地自虐,下班后自觉留下加班,早上5::30起床,早早进入学校……这些都是为了我的构想——心灵营养餐。 现在想来,推动我继续工作的动力除却自我控制,还源于我可爱的学生们。以前,我只是每个学期给他们上两节心理健康课,除了老师、家长推荐的个别辅导学生,很多学生的现状根本无法了解,通过本学期做问卷测试,我发现了自己很多没看到的问题:有的学生从来没见过自己的母亲;有的学生父母离异,对于父亲或母亲的养育方式不知如何感知;有的学生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很少与之接触;有的学生个子蹿到175cm了,父母还在体罚;有的学生因有另外的兄弟姐妹,备受冷落和忽视……可尽管有这样的现状,可爱的孩子们平淡而单纯地向我询问如何填写,看到他们天使一样的面孔,爱心泛滥的毛病就犯了。其中有个六年级的男孩子,各方面表现优异,似乎父母离异对他影响并不大,可当我把他叫到身边仅仅询问一些不相干的问题时,他那被关注、被理解的眼泪再也经不起压抑;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在问卷下方写道:"说了父母也不会改变,倒不如不说……",我将她叫到身边,猛然发现她也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对家庭、对自己有如此消极被动的看法,其中经历了什么,要有如此的无奈?对于这些一一澄清后会发现:发生在孩子身上非常重要的生活事件,放在成人或其他人身上并不会产生伤害,造成伤害的事件千奇百态,这跟父母养育方式、父母性格特点、应对方式、生存环境等有着很大的关系……而这些信息又提示着我,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营养餐有多么的重要。因为即便是相同的养育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后果。因为有的家长过干涉、过控制,同时会拒绝、否定;有的家长同样是过干涉、过控制,同时又会惩罚过度;对于另外一部分家长,也许仅仅是简单的干涉和控制,顶多夹杂着一些过度偏爱和保护……因此,家长的养育方式以及亲子关系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正如心理治疗中所坚持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去治疗心理疾患,每个患者都是一本书,治愈情况取决于如何翻看这本书,寻找最适合的方式。挪用到我们的教育中,每个孩子也是一本书,大至每个家庭也是一本书,因此,心灵营养餐对应了个性化辅导的要求,也击中了人们内心的需要。 推动心灵营养餐继续进行的另外一个动因还有家长朋友们。上学期开始,尝试在分校开设了家长心理健康课堂。课堂之后,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做了一个关于课堂效果的问卷调查。近300份问卷,家长认真的作答吸引我们像读小说一样认真阅读。在效果反馈中,有98%的家长提出"渴望与心理老师有更多的交流",甚至有家长朋友提议建立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公共邮箱、网络课程等。几乎所有的家长在问卷反馈中都花了一些篇幅介绍自己孩子的情况,看来强调个体的重要性,不仅是学生的需求,也是家长的需求。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首先是面向全体,让所有孩子受益的。如果仅仅强调某些特殊个体,便失去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预防功效,所以,工作中必须有一些工作能涉及到线和面的结合。也许心灵营养餐就是其中之一吧!于是,带着这样的激励,我继续踏实地工作着,并期待着有一天真得能完成这项工作。 某种程度而言,我是幸福的,有关心和支持自己的领导和同事,为了让我顺利完成任务,领导尽量不给我安排常规工作,在心理营养餐的探讨与制定中,他们一直给予我更多的鼓励,这些认可和接纳也是促使我完成工作的最大动力。带着激励、动力,带着孩子和家长的需求,心灵营养餐已制作完毕,并下发到每个家庭中,期待收到家长更多的回馈,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