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一曰"大人之学",二曰为政之学。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成年之人,要在社会上立足,需要知书明理,通晓人生之道;二是指充实而有光辉的伟大人格,可以在社会上表现道德芳表,修己治人,风动草偃,以平天下为最高目标;三是指为政之道。这三种含义并不冲突。所以《大学》主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为第一要务。 做企业的实质是做人,做人的基本是修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企业家做企业的入门启蒙学。 一、《大学》之道——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 "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正是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二、"三大纲领"——修身的基本原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其意义简释如下: (1)明德——彰显人性善良的基因 任何人都禀受于天,都有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类具有灵明的德性,现在要加以彰明,使之自觉。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而是内在本质的需求。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人性是向善的。 (2)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 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还要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人生的一切变化生灭,唯有在遵循内心向善的要求、日新其德,才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3)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 是指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自然与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方向是"止于至善",这也是每一个心态修炼的人所追求的最终期许。 三、"八大条目"——修身的方法步骤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调查研究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辩道理。 (2)致知——认清本质 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乃至暗淡不清,只有擦去灰尘,方能恢复光明,清晰是非、美丑、善恶。 (3)诚意——意念诚实 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4)正心——动机纯正 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 (5)修身——提高修养 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6)齐家——经营家庭 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 (7)治国——以德治国 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8)平天下——天下太平 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领导者只有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才,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格物在于明辨事物,只有明辨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有了认识才能意念诚实,然后才能思想端正。只有具备了以上的条件,自身的修养才能提高。 自身的修养又是治理国家的必要条件和前提,由此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家庭,也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最后达到天下大治。《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四、心安理得——科学决策与心理修炼六步走 《大学》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其实就是企业家科学决策的六大基本程序,只有安定的心灵才能获得合理的答案。其意义简释如下: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 "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 "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 "静"是静心。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 "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 "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考深刻周密。 (6)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 "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指最后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五、"慎独"——自我修炼的最高境界 何谓"慎独"?《大学》解释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刘少奇曾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对"慎独"作了更通俗的解释,他说:一个人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时,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而不做坏事,这就叫"慎独"。 现在对"慎独"的一般解释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后世大儒对"慎独"都是非常看重的,明代王阳明、清代曾国藩等都对此有过精辟的见解。在现代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关系中,"慎独"仍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道德要求和人生修养原则。 对于儒家的修身学问,梁启超先生有着高度而精确的概括:"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功用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 做修己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内圣。做安人的功夫做到极处,就是外王。至于条理次第,以《大学》上说得最简明;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就是修己及内圣的功夫;所谓‘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安人及外王的功夫。" 综观《大学》一书,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为的一般过程。"三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为目标;"八条目"指示人们修为应该怎样做。 "八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其奋斗目标。它对于倡导人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强的修炼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家个人品质与修养的竞争。能力可以通过学习与实践获得,而品格则必须经过伴随终生的个人修炼方能至真至美至善。企业家只有内修品格,外练能力,内外兼修,知行合一,才能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才能达成经天纬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