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精选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是一本由[美] 威廉·H·怀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精选点评:
  ●像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的提纲
  ●纽约广场设计导则。非建筑的视角很有意思,也很实在,用了很多社会学的调查方法。把很多建筑学中似是而非的惯用做法或者偏好讲清楚了。另外,非常有态度,明确地指出什么是好的,而不是含混其词地说各种做法都不错。出现在75年,真的很棒。
  ●其实最可贵的地方在于,第一,重视小空间,第二,广场设计应该基于"城市共享"的理念,重视公众的体验和人文关怀,而不是营造虚假的繁荣。
  ●一本和规划相关的书,最初向人介绍时都错讲成"大城市小角落",这么说的话不够直译,但可以袒露一些文中内容:城市小空间的社会生活。来自于社会调查的规划书,以人介入后的视角调查,统计人的社会生活以及分析小空间的设计和社会生活间的有机关系。从大的角度讲,这份调研以及作者团队的其他调研影响甚至督促改写着美国城市设计的法则和城市空间。从自个儿的角度,再次路过城市小空间时有了完全崭新的视角和改善想法。
  ●"坐边边上"翻译得很口语啊……
  ●上班路上又看了遍中文版。可爱的小书
  ●从"眼底城事"知道了威廉怀特,虽然网站把片段翻译得也不很高明,但这本的翻译是生硬的。实地观察,这种原始的城市研究方式一向被我认为是主观且"可操作的",阅读时仿佛在看一篇调研报告。
  ●重点应该是一套完整的研究方法吧
  ●看书过程中一直在回忆复旦极其不友好的的公共空间:除了光华楼前校园里几乎都没有什么可以让大家坐下交谈的地方;光草倒是能晒晒太阳然而却在风洞前;燕园和曦园景色也还行,但两摊死水实在让人不想靠近……以前总觉得复旦没有公共空间,而我联想的大多是室内的包括商业的公共空间,却没想过校园内可利用的有效空间实际上也极其匮乏。这可能是一种观念问题,认为学校不承担提供室外公共空间的义务。最后,人性化的空间设计还是关乎使用者的,而不该是设计师的一厢情愿或者领导人的"面子工程"。
  ●翻译有点糟心但还算是很有趣,以及这其实讲的是小 城市空间不是小城市 空间,这是啥糟糕的译名啊。不过我在想如果要去纽约玩这样算的上一本不错的guide book了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一):薄而小
  座椅食物好天气
  树荫街头小公园
  大城市有生与死
  小空间下好生活
  作者通过本书讲述了基于受欢迎的公共空间的一些要素是这样的 比如座椅的长度 高度 位置 公共空间让小贩去售卖食物观察是否提升了空间活力 以及公园的尺度等等 进而想城市规划委员会提供了量化后的调研数据 并为修改规划条例提供依据 对后来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那本书影响很大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二):《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
  之所以读这本书,源于一个美丽的错误。我在三线城市出生,二线城市念书,一线城市工作,如今又回归三线城市。在此过程中,曾不断探寻自己所喜爱的城市环境,并思考由此带来的心境变化。而我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兴趣便来源于此。因此,邂逅本书时,我兴奋的以为小城市终于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没成想,这只是我的断句失误,正确断句应为:小|城市空间,并非小城市|空间。可以想见,该书内容必然与我早前期待的完全不同。不过幸好,城市空间的研究,无论大小,我都喜爱,因此抱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了此书。然而,这本书并未如我所期待的那样,详细而充满学术性的阐明小城市空间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以一种重复、啰嗦、逻辑不明的语言,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浅显的论述。可以说,作者最终出版的内容远没有他的实地研究来的丰富。当然,译者生硬的、缺乏逻辑的翻译也是造成这本书语意不明的最大原因,翻译零分,研究内容可以给出三星。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三):小城市空间与其他事物的共生关系
  在阅读关于"阳光、风、树和水"这一章节的时,我突然发现一座城市更像是一个房间,各式各样的建筑和公共空间就是房间里的家居和装饰,每个零部件之间都需要很好地相互配合。
  如果孤立地看待每座建筑或是每个公共广场,那么设计就会被局限在理想化的纸面上,建成一座建筑是不难的,但根据周围变化的环境来建造一座具有适应性的建筑还需要花费些精力。
  建筑的造型、结构、材质等方面都影响着临近公共空间的小面积气候环境。建筑物可以具有多重身份,作为居住工作环境的建筑,作为反光板的建筑,作为影响气流的建筑,作为城市装饰的建筑。
  我们在构思一座建筑之前就应该了解到建筑的多重身份,把它放在美学的维度、气候学的维度甚至是心理学的维度进行思考。城市的公共空间与建筑应该是一个互惠的关系,建筑营造出良好的光照、风流、温度环境提升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公共空间如广场、公园、甚至是小型街口都可以为周遭的建筑带来人流量与生机。
  当然公共空间的舒适度也离不开绿化植物,将植物与坐凳空间结合,夏日高大的树木为人们提供荫蔽,公共空间的植物与人也是共生的关系。
  书中提到树和水,这让我想起城市的声音。树丛中的蝉鸣鸟叫,风吹叶稍沙沙作响以及水声潺潺,白噪音是城市的声音底色,我们在观察公共空间的时候也应该注意感受公共空间的声音环境。
  小城市公共空间空间与城市中存在的一切都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塑造一个富有生机的公共空间需要人为改良周遭各种事物进行配合。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四):城市小尺度空间中的社会生活---真实世界中的设计要素
  "为什么有些城市空间很人性化,有些城市空间不那么人性化?"怀特及"街头生活项目组"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这个问题,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落实到了纽约分区规划条例中,并通过空间奖励的形式促进实施。(引言)
  广场生活是城市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人们结伴来到广场闲谈交流,或是在广场上坐着发愣观看其他人,或是在广场上享用午餐。人们边走边谈,经常有人站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闲谈,其他人也不以为意。广场是城市最热闹的地方,是城市的心脏。(第一章)
  但是并不是所有广场都受人喜欢,有些广场由于人少冷清沦为犯罪分子的聚会地。到底是什么使广场充满活力?阳光?美感?形状?这些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广场里要有座椅!座椅要足够多(座椅空间占到6-10%,9㎡要达到1延米的座椅),高度适宜,宽度舒适,最好有靠背。另外,可移动的座椅将方便人们使用,而运营维护也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麻烦。最后,台阶边沿是另一种形式的座椅,设计师可以考虑其多功能的可能性。(第二章)
  小空间的小生态环境同样值得关注。阳光很重要,广场最好南向,但是温度也要被考虑。要关注风的问题,风大的地方难以聚集人气,另外尤其要关注高层建筑对底层产生的巨大气流。开放空间中的树是受人欢迎的,可以考虑树与座椅的结合。最后,水是引人注目的,尽管维护成本很高,但也不应设置了水景却把人和水隔开。(第三章)
  在设计上需要处理好街道和广场的关系,两者的交汇处如果处理得当将为城市增色。如果将广场抬高或是做下沉广场,那么应充分考虑从街道看广场的视线问题,要尽量使人可以从街道看到广场,以增加广场的使用。(第五章)设置食品摊位是增加活力的重要手段,尽管城市管理部门总是对此严加控制。(第四章)"
  不受欢迎的人"同样是城市管理部门或业主唯恐避之不及的。管理者一般安排保安驱赶这些乞讨的、吸毒的、流浪的。但其实这种做法是本末倒置的。恰是因为广场缺少活力,这些人的到来才使广场显得更加冷清衰败。可以通过增加更便捷的设施(如座椅、小吃摊),增加广场活力,增加人群的多样化,来使广场变得更安全更繁荣。(第六章)最后,空间容量也是管理者经常提的一个概念,但是其实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感受来调节,使空间维持在一定的人口密度上。如果过于拥挤以至于影响舒适度,那么人们自己就衡量做出选择。(第七章)
  与小空间对应的是"大"空间:迷宫一般的地下空间,城堡一般的购物中心。地下空间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但是并不舒适(冷气的温度,方向感缺失),一般聚集着低档的商品零售。巨型商业中心则与城市相割裂,成为自给自足的王国,不利于城市中心氛围的塑造。尤其不适合小城市作为城市中心的主要项目。(第九章、第十章)
  在阐述完上述所有因素外,作者还向我们提到了所谓的"三角效应":某些外部刺激推动了人们的联系,促进了人们的交流。比如广场上的表演者,比如雕塑。(第十一章)
  总之,这些小空间是我们获取城市感知最直接的路径,更是城市活力的重要来源。每一个城市中的美好回忆都与这些小空间有关。规划设计工作者有必要摆脱那些虚假的效果图,那些空洞的口号,沉下心来,跟着怀特走进城市中这些小空间,细细品味小空间的妙处,找寻丢失的城市感知与回忆。
  《小城市空间的社会生活》读后感(五):威廉·H·怀特:社会生活的街巷空间
  怀特在这本著作中详细纪录了他在70年代末进行的公共空间行为观察研究。借助延时摄影、走访、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纽约市公共空间中人的行为观察,探讨了什么样的空间因素可使公共空间运转良好。在他的研究中,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人们的公共生活状态以及当时政府实行的分区规划政策(类似于国内的城市控规)这三个方面是怀特讨论的中心。街道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公共空间的接入口,是将人流引向公共场所进而引发社会生活的起点。而公共生活所包含的各种事件和情景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否运转良好的重要因素和指标。在纽约,上述两个关键因素的支撑条件就是分区规划政策的条款。该条款规定了一个业主奖励政策,政府以赠送商业建筑空间面积的条件来跟开发业主换取地面开放的公共空间的建设。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开发商在其地块上建设广场,那么这个物业就可以加建超过控规所规定的相应面积的商业空间以作租售。这是政府以一种对违建的豁免来换取市民公共生活保障的措施。但这种为了更多利润而建设的公共空间并不一定能够提供有品质的公共空间,而且还会产生许多连带的问题。怀特在他的研究中也结合了这一点进行了讨论。
  在怀特的研究中,分别对街道的接入空间(包括室内公共空间和室外广场)以及公共空间中的人群进行了讨论。
  首先的空间方面的讨论。怀特认为广场与街头的关系是城市城市开放空间关键的设计因素,二者不可分割。好的街道可以塑造好的广场,街道上繁忙、丰富的事件活动、零售商业意味着丰富的社会生活。街道和广场的交汇区的塑造是空间品质的关键,好的街口是公园、广场对行人最好的邀请——模糊和开放的边界可以激发人们对空间的使用冲动。其中,街口与场地之间边界的高差以及视线的可及性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关于室内公共空间,怀特认为它可以使步行者在整个地块中流动,其丰富的功能业态和空间体验可使步行更为有趣,但不同于室外空间的是,它非公共的建筑外观、入口、保安都发挥着过滤人群的作用,甚至有批评 的声音称其为"公共空间的私有化"。随之而来的另一个弊端是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之间的某种竞争关系。所以怀特认为,好的内部空间应在街道上可视,反之亦然,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室内与大街在形体和心理上更易于衔接。
  除了对空间的讨论,怀特也十分关注公共空间中的人,以及他们的社会生活。他认为三角效应所引发的陌生人之间的交流是使场所运转起来的关键因素。雕塑、街头表演、集会、仪式都可以成为引发三角效应的外部因素,"街头巷尾那些传统特征使城市比较和睦……街头巷尾行动的价值是那些行动的不可预期性"。在怀特的观点中,人与人的交流活动不仅能够激活空间,甚至拥有拒斥不受欢迎的人群(罪犯、流浪汉等等)、消除安全隐患的力量。在名为"不受欢迎的人"这一章节中,怀特就列举了数个案例来证明,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好的空间配置吸引逗留的市民来此活动比使用冷漠的标语更有效地驱赶不受欢迎的人。同样地,一个高情商的安保管理人员比监控要更高效。虽然怀特的研究涉及了建筑学和城市设计方面的领域,但最后问题的症结终究还是指向了社会学层面。他实际上是在提倡以一种集体认同构建的方式去活化公共空间,并且以人类社会行为的观察结果去指导设计实践。整个论述翔实生动而不失章法,城市控规与空间品质及其体验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随书发表的纪录片THE SOCIAL LIFE OF SMALL URBAN SPACES William H. Whyte1980
网站目录投稿: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