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你的识人能力是如何被贴标签给毁掉的


  文 / 王世民
  深圳尔雅总裁 | YouCore创始人
  著有《思维力》《学习力》《个体赋能》
  01、你会给人贴标签吗?
  地域黑说:A地方的人都是骗子
  面相师说:口角下垂的人都是小气鬼
  星座控说:射手座的男人最花心
  于是,11月23日到12月21日出生的男生就无辜地成了花心的男人。
  如果这个人再"很不幸"地出生在了A地,口角正好又下垂,那就成了一个既花心、又小气的骗子,简直就是人渣中的人渣了。
  用地域、面相或星座来对一个人做判断,就是所谓的给人"贴标签"了。
  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给人贴标签似乎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很不负责的做法。
  它至少犯了两个严重的逻辑错误:
  ① 以偏概全
  以一个人的局部特征,有时甚至是毫无相关性的细节,给一个人下了全面、绝对的定论。
  比如射手座的男人最花心这个标签,从出生日期这个毫不相关的细节,就给人贴上了一个"花心"的标签。
  ② 以特殊代替一般
  将某些特殊个体的行为,错误归纳为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特征。
  比如A地方的人都是骗子这个标签,将该地方部分人的行骗行为,归纳成这个地方所有人的特征。
  正是因为有上面这些毛病,"贴标签"也顺理成章地成了贬义词。
  既然贴标签有这么多毛病,那咱不给人贴标签不就行了?
  也许你会这么想。
  这也是大多数"高手"给你的建议。
  但不幸的是,你做不到。
  在人类的大脑没发生更多变异之前,你不得不贴标签——否则你就无法认知一个人,无法认知一个群体,更无法认知你所处的人际圈。
  为什么会这么悲剧呢?
  这就必须从你大脑认知事物的两个特征说起了。
  02、为啥不得不给人贴标签?
  咱们大脑的运行机制很复杂,复杂到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无法透彻地解释它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但有些大脑认知事物的基本特征还是被很好地识别了出来,而且也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
  其中有两种基本特征是:最小努力原则和认知的整体性。
  ▼ 1、最小努力原则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齐普夫在《人类行为与最小努力原则——人类生态学引论》一书中提出最小努力原则的理论。
  该理论提出,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均受此原则支配,总想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效益。
  而给人贴标签就很好地符合了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效益的做法,它大大压缩了我们了解一个人的认知成本。
  比如,我通过你的出生月份给你打上"花心"的标签,比我全面去了解你的感情状况绝对要省力得多,而且多多少少也有碰对的时候。
  再比如,我请你描述你的一名同事,你是直接介绍他是"小诸葛"更容易,还是长篇大论讲一通他的具体工作事例更容易?
  显然前一种方式你讲得更省力,我们记得也更省力。
  如果没有标签,了解1~2个人的详细信息还行,10个、20个人的话我们就超负荷搞不定了,更别谈成百上千人的人际圈了。
  就像我前面给贴标签的人也分别帖上了地域黑、面相师、星座控的标签一样,你是不是接受起来也更容易了。
  如果不采用这种做法,咱们交流的文字内容和时间都会大大增加,就不符合最小努力原则了。
  ▼ 2、知觉的整体性
  我们知觉的对象都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但咱们在知觉这些对象时却能依据以往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知觉的这一特性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纯粹是一种心理现象。有时即使引起知觉的刺激是零散的,但所得的知觉经验仍然是整体的。
  比如,你看下面这张图,一定会说这是一个男人,而不是一条半腿。
  正是因为知觉的这个整体性特征,我们在认知一个人的时候,总是会倾向于对这个人形成整体的判断,而标签就代表着某个整体判断的形成。
  也就是你给人将标签贴了,你就爽了;如果没贴,你就会觉得没着没落的,似乎没认全这个人一样。
  好了,现在你知道咱们不得不给人贴标签的原因了。
  那问题来了。
  既然不得不贴标签,那如何避免贴标签的不良影响呢?
  这就需要你提升两个方面的水平了:
  ① 贴标签的水平
  ② 纠正错误印象的水平
  03、从更准确的角度贴标签
  既然给人贴标签不可避免,那咱就得要提高贴标签的水平。
  怎么做呢?
  从内在特征而非外在符号给人贴标签。
  像地区、学历、面相、星座等,就属于外在符号,通过这些外在符号贴的标签往往不准。
  从人格、品性等内在特征来贴的标签,相对就会更贴切对方可能的行为。
  那怎样才能做到从人格、品性等内在特征来贴标签呢?
  分别推荐两类方法:
  ▼ 第一类是源自西方的人格测评
  这类人格分析方法虽然也有不少的缺陷和局限,但相较于外在符号更能预测一个人可能的行为。
  应用得比较广泛的人格测评有MBTI、DISC等。
  ▼ 第二类是咱们老祖宗的识人之道
  比如《吕氏春秋》中提到的识人"八观"要诀:
  1、通则观其所礼。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2、贵则观其所进。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3、富则观其所养。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4、听则观其所行。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5、止则观其所好。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6、习则观其所言。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7、穷则观其所不受。人穷没关系,穷人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8、贱则观其所不为。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这个"识人八观"其实就一个自检清单,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识人清单。
  请注意,无论是人格测评的方法,还是"八观"清单,都不能保证你给别人贴的标签一定就是贴合他的。
  因此,对哪些对你很重要的人,你还要更进一步做长期多角度观察。
  04、长期多角度观察纠偏
  给别人贴了标签后,我们就很容易一直保持这种刻板印象。
  那如何才能调整这种贴了标签后的刻板印象呢?
  方法就是通过长期、多角度观察,并调整与标签不符的印象。
  ▼ 1、长期观察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自以为很会识人,经常是观察几天后就下结论了,结果就是吃了不少亏。
  后来,亏吃多了后就掌握了一个诀窍:千万不要在短期内给交往之人下定论。
  我现在无论是管理公司团队,还是与新朋友相处,在一年之内都不会给人下结论性的判断,而是会尽可能观察他的长期行为表现。
  有句古语说得很好: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 2、多角度观察
  除了观察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长度外,你还要从多角度来观察一个人,不以一次或一点的表现以偏概全。
  举个例子:
  你跟某个刚认识的朋友吃饭,他抢着买单了。
  你不能仅凭这一点表现,就判断他是一个慷慨的人。
  如果你要跟他深入交往的话,就要多看看他在其它场合,特别是极端情境下的表现是什么样的。
  比如,咱们老祖宗给出的下面四点:
  1、大事难事看担当(在大事、难事面前,才可以看出一个人有没有担当)。
  2、顺境逆境看襟度(在顺逆境的变化中,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胸襟和气度)。
  3、临喜临怒看涵养(遇到喜怒之事时,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涵养)。
  4、群行群止看识见(与众人在一起时,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识见)。
  05、来个小结
  给人贴上标签的话,就很容易对他人形成偏见,进而影响你与别人的交往效果。
  但大脑认知事物的特征又决定了咱们不得不给人贴标签。
  怎么办呢?
  只能从两个方面入手:
  ① 尽量提高贴标签的相对贴切性
  在我们当前有限的认知水平内,你可以采用的是西方的人格测评,以及咱们老祖宗的识人清单。
  ② 尽可能长期多角度观察,以做验证和纠偏
  针对需要深度交往的人,尽量在一个长的周期内、在多种极端情境下做观察,并根据观察结果验证和纠偏你对他的标签印象。
网站目录投稿:慕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