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非常感谢!非常感谢您的阅读评论! 图片为中国第二代潜射弹道导弹系统——巨浪2洲际弹道导弹试验出水发射的场景,众所周知,现代战争越来越重视对敌的精确打击和对自己的隐身保护。由于潜射弹道导弹在这两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点,兼有潜艇的隐蔽性好、机动范围大、生存能力强的特点和射程远、打击精度高、破坏性强的优点。所以巨浪2洲际弹道导弹被西方媒体认为是中国维护其核力量的最重要武器平台。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将094型核潜艇和巨浪2洲际弹道导弹是否能够战备巡逻,看作是中国是否具备对别国进行核反击的唯一指标。换句话说,巨浪2能不能形成战斗力,具不具备战斗力直接关系到中国核威慑战力。 军事专家雷泽先生认为,此次通过官方媒体首次曝光清晰的巨浪2洲际导弹发射照片,可以看到这种导弹已经解决了长期困扰这种导弹发射的最大问题,即导弹出水后点火的稳定性问题。美国媒体认为,自2000年巨浪2导弹立项研制以来,由于最初巨浪-2导弹采用无动力出水(通过气压弹射导弹从潜艇内的发射筒出水),最初没有采用主动空泡技术和其他稳定出水姿态的技术,所以巨浪2导弹在出水后,在水下的弹道是没有任何控制的,这造成巨浪2导弹的水下发射迟迟未能彻底获得突破,这造成该弹在2004和2006年的两次发射均遭到失败,其中一次,用于遥测的模拟导弹发射后,导弹居然点火失败,这样没有动力的导弹在半空中突然掉了下来,差点砸在试验潜艇的外壳上。 这两次发射失败给巨浪2导弹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美国媒体甚至幸灾乐祸地认为,中国的第二代潜射核导弹到2020年才能初步具备战斗力。潜射弹道导弹发射为什么这么难呢?军事专家雷泽先生解释到,我们知道,潜射导弹的水下发射都要经历水下飞行段、出水段和空中段3个阶段,其中水下飞行段和出水段是潜射导弹发射所独有的过程,也是潜射导弹发射成败的关键。水下发射时,由于水的密度是空气密度的800倍,力学性质与在空气中相比差异很大,流体的浮力、阻力、粘滞力都呈现水下独有的特点。这时导弹很容易受到各种水下环境因素的影响,水下弹道不易控制,弹体结构承受较大载荷,甚至会直接导致导弹结构的破坏。 法国和俄罗斯在2005年之后多次发射其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和M51导弹,成功率很低也与这个技术难点有关。雷泽先生解释到,如果水下弹道和出水弹道设计不好,潜射导弹有可能会在出水后具有超出控制允许的速度、角速度或偏转角,直接导致发射失败。出水阶段虽然时间历程很短,却是空中飞行的初始条件,直接影响着导弹空中飞行的稳定性及打击目标的精度。因此,各国对导弹水下弹道及出水阶段流场和受力情况分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此次曝光的图片来看,目前只有中、俄、美、法四个国家解决了这一技术难关。 据了解,此次展示的图片表明,我国巨浪2导弹不仅使用了大量先进的主动空泡技术来修正水下有控发射,而且巨浪2导弹不仅拥有用于提高水下发射时的水动力特性的双头罩技术(导弹有两个头罩,外部水下整流罩在水下用来调整出水姿态,出水后抛外罩,内罩为导弹飞行时提高气动效果的设计,在导弹进入大气层后抛掉外罩,随后核弹头分离奔向目标),而且还在导弹的尾部装备有尾罩。通过刻苦攻关,中国实际上已经彻底解决了巨浪2导弹的出水点火问题,这是巨浪2已经具备战斗力的最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