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以腊月二十四祭灶那天为小年,以三十为大年,湖南地区称这一阶段为年关。年关所要进行的各项基本活动—置办年货、大扫除、装饰并布置居室、安神奉祖等—在各地民间有年节歌或年谣加以叙述。 祭灶又叫过小年,被认为是农历新年的"彩排",是春节的前奏曲。相传,玉帝派灶王爷到人间稽察善恶,灶王爷于农历腊月廿西上天回奏。善男信女便在"灶王府君"的神完前贴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的对子,秉烛焚香,虔诚祷告,以求来年人丁康泰,万事吉利。民间俗曲"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一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赞,祝赞那灶王降吉样",就反映了过去民间祭灶的情景。龙山人"二十四日曰‘小年’,亦日‘小除日’。祀灶神,扫除庭宇,杀猪鸡祀先祖,日‘祭小年’。亲友互相馈遗。曰‘端年节’"。蓝山人"先夕,家家‘祀灶’,以茶油焰寂粟、花生为祭品,祭毕分炯儿童。俗言灶神上天,陈奏人间善恶,故特重之。然祀灶见于典礼,其言奏天,则姑存其说矣"。《月令纂》曰腊月二十四日为"交年"。 农家与商家都在小年前后有些独特的节俗。如永州人"二十三,或二十四、二十五夜……村落燃火炬照田亩,烂然遍野,以祈丝谷,谓之‘照田蚕", 醴陵人"二十四日‘小除’,总账目……过此为一年大比期,端阳、中秋所未结之账俱于此时归结之"。嘉禾有"小年节,乃休佣工"之俗。人们还以扫尘活动中"尘""陈"谐音之便,寄托"除旧迎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的吉祥心理。 民谣曰:"辞了灶,年来到,妹子要花,讶子要炮,妈妈要新衣,爹爹要新帽。"过了这天,春节的喜庆气氛日渐浓厚,家家户户几乎全力以赴投人购置年货、做豆腐、杀年猪、打核把、送年节、备点心、炒旱茶、写春联、扎灯笼等过年的准备了。 年关期间讲究最多、完成事项最多的要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要做年饭、贴春联和年画。嘉禾人"贴宜春,粘门彩、门神。传为唐褒、鄂二公,购自粤市,家家有之,秦琼,尉迟敬德,可谓万户侯万岁矣"。临武人旧时贴"出行大吉"、"对我生财"、"四方来利"之类的红纸条。当今则多贴春联和年画。酸陵人"三十日‘大除’,换春联,曰‘大吉利’。以斗储米,插招牌,A秤,剪刀、算盘、梅花、蜡叶之属于其中,供诸神前,以明不欺,曰‘装斗’。全家会饮,曰‘团年’。祝神祖,拜尊长,曰‘辞年’。围炉不睡,曰‘守岁’。给儿童喜钱,曰‘压岁钱",零陵人"三十日为‘除夕’。各家贴春联于门堂。洁衣冠,酒肴敬礼天地、祖宗,并各坊庙神,然后男女分席坐饮,谓之‘团年’。以脔肉均赐孙甥,谓之‘口分’。夜深围炉聚坐不寐,谓之‘守岁’。用红绳编钱挂于小儿女衣带上,谓之‘压岁钱’。是夜灶神归,复迎如前仪。爆竹声终夜不绝,城市较乡村尤盛"。 食"团年饭"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也是一年中最被人们看重的家庭聚会。这顿年夜饭特别丰盛,鸡鸭鱼肉,样样俱全。尤其是鱼,因寄"年年有余"之意,更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在湖南有些地区至今还保存有十分特别的团年饭烹饪习俗。 在岳阳临湘市桃林镇有"田贩上的丰锅团年饭"。即大年三十天还没亮时,一家人将锅架在自己的田土上燃火煮熟,围着锅吃,慢慢吃,天慢慢亮,即使刮风下雪,这种习俗也不改变。"丰锅"的做法,就是将大块的腊肉放于锅底,再在上面一层层地铺上油豆腐、萝卜、香菇、白豆腐、白菜、粉丝、黄花等,营养和荤素搭配,恰到好处。据当地老人讲,这种在田埂上煮吃团年饭的习俗可能与旧时祖辈们躲避频繁的战乱有关。为不使敌人发现,就将肉等好菜放在锅底,一锅这样的菜煮熟后,有时可吃两三天。后来"丰锅"的"丰"又被取意为"丰富、丰收"的意思。常德君山区的广兴洲镇团年饭必须吃蒸菜,俗称"河阳三蒸",即蒸肉、蒸鱼、蒸藕。蒸菜的做法前已述及。等到满屋飘香时,放起炮仗,便到了开饭的时候。平江大坪乡过年就要关上柴门(谐音"财门"),在堂屋天井边燃起熊熊的火堆,挂起一只特制的吊锅煮起来,锅里一般放一只硕大的猪膀腿,加上各种各样的土菜熬煮。大家围着火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口喝汤,其乐融融,滋味绵长。 湖南有些地方吃年饭有提前习俗。《芷江县志》、《晃州厅志》记载:"二十六日以后,人家具酒脯荐祖,团I合食,谓之‘年饭’。"隆回一带都可以在腊月二十六日后的任意一天吃"团圆饭",所以通常分家或出嫁后的人家,可以每家每户邀父母及兄弟姐妹一大家到彼此家轮流吃年饭。对此,《巴陵县志》解释道: "风俗节序,各处小异大同……而其中不无生异,姑言其略……年饭,亦有小年饭(腊廿四日为‘小年’,村民佣于城者,先以酒肉款之,今归)、大年饭(用‘除日’,乡中家多佣人者,用前一日,主人与佣陪饭)。饭当五更未明时,取外人不来冲撞也。‘除夕’,家人合饮,曰‘团年’,取一家团圆意。或多设杯著,以兆添丁。其夕。‘祀灶’用斋供,不用荤腥。" 除夕之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吃完年饭,人们通宵不寐,全家团坐,吃糖果、烤糯米松把,叙旧话新,其乐融融。长沙农村家家火炉中燃着一个枫树莞(或松、栗等树莞),叫"年财佬"。 男女老幼围炉共话,长辈给小孩压岁钱,全家品吃猪脚炖萝卜,欢坐待旦,叫"守岁"。所谓"有钱无钱,萝卜过年"。 是夜,父母还要给小孩的衣兜里塞些零用钱,谓之"压岁钱"。年长者守岁相邀饮酒为乐,儿童们喜玩烟花爆竹,而文人往往相聚赋诗论文,以消长夜。新岁来临,人们都喜欢在门上贴上春联和门神,门神,多为钟馗、尉迟恭等人物,用以驱邪避害。大红的对子和异彩纷呈的门神,似鲜艳夺目的繁花,为节日带来了浓郁的喜庆氛围。 湖南侗族年关 侗年是侗族很隆重的节日,以吃鱼冻为主,美酒佳肴应有尽有,就像汉族过春节一样。吃鱼冻的日期,依姓氏各有不同,如李姓杨姓是在十一月十一日。吃鱼冻,各有习惯和禁忌。有的姓氏禁吃黄鳝,因传说侗族在迁徙中,敌人因为看黄鳝打架去了,人们才得以逃生,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 湖南苗族年关 苗族一进腊月,家家户户就要杀年猪、酿年酒、打年把,老老少少都在忙年。在父母死后的前三年,子女需在腊月二十六之前到父母坟前焚烧纸钱,垒坟祭祀。不少苗寨,进腊月二十后,妻女一般不再做家务、办年饭,只管赶制新衣新帽,或姊妹学唱苗歌,已备新年玩年登场用。所有家务与办年饭,都交给爷们操劳,直至正月十五日。谁家爷们心痛老婆女儿,。使妻女花枝招展,便传为佳话。年三十早上或中午、下午吃年夜饭时不可有外人参与,一般都不串门。在此之前,家家户户贴对联,到井边、土地堂前、猪栏边、完堂前、大门外烧化钱纸,燃放鞭炮。吃饭时不可泡汤,以防来年的阳春不好做,庄稼遭水打沙压或垮田坎。饭后小伙子就上山去"砍年猪"(即祯木或栗木硬质木头)回家烧旺火,将之作为火种保留到正月十五,还要给果木树"喂年嘎饭",去屋檐下封"雀儿口"。夜间,一家人围着"旺火"谈天说地,一直要坐到午夜,俗称"坐寿",意越坐得久寿年越长。 湖南土家族年关 土家族则有过"赶年"的习俗。如"土人度岁,月大以二十九日为岁,月小别以二十八日。相传前土司出军值除日,令民间先期度岁。后遂以为常"。相传明嘉靖年间,倭寇在我国东南沿海大肆袭扰,朝廷请征湘鄂西土兵平楼。时值年关,统领深知一去难返,决定与亲人过最后一个年,于是下令:"蒸颤子饭,切碗子肉,斟大碗酒,提前一天过年再出征。"因时间紧,来不及做许多菜,就来个腊肉、豆腐、萝卜一锅炖,叫作"合菜",吃了好上路。这道菜以后演变成土家菜肴"三下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