璞【pú】,古人称蕴藏有玉之石或未琢之玉,从古到今璞玉都被世人所珍视,一直被当作珍宝。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曾有详细记载:"凡璞藏玉,其价无几......此已当之重宝也。 谢彬访问新疆时,也提及:"有皮者价尤高......盖玉之带璞者,一物往往数百金,采者不曰得玉,而曰得宝"可见从古至今,璞玉都是十分贵重的。 璞也是有皮的含义,其外皮就是玉皮的意思;和田玉的各种皮色是经历数万年的地质运动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玉是体、皮是衣,先有体后有衣,皮可以作为鉴别和田玉是籽料还是山料的标志,也是美化和田玉的装饰品。 现在玉石市场有一种观念,即带皮的玉才是好玉。有的消费者在购买玉石时,十分注重外皮,专挑带皮的买。 从矿物学的角度讲,无论是玉的色皮还是原皮,只是和田玉的保护层,皮色是和田玉的外部特征,玉皮概括有以下几种: 1、沁或浸 很多人把玉器经长期浸泡形成的不同氧化色称"沁"或"浸",也有人把籽料次生氧化色称为沁色。 2、氧化作用 这是矿物学家的称呼,由于和田玉长期在河床中浸泡,玉中的氧化亚铁在氧化条件下转变成三氧化二铁。 大多数玉的皮,都是和田玉中的氧化亚铁经过长期浸泡等条件在籽料外部形成的各种皮色。这种皮色,其形状千姿百态,可以说无一相同。有的像云朵状,有的像弧线状,有的像散点状,大小、圆方、长短也各不相同;其颜色也更是丰富多彩,如秋梨皮、枣红皮、葵花皮、洒金皮、虎斑皮、鹿皮、桂花皮、乌鸦皮、芦花皮等等。 和田玉的皮分色皮和玉皮两种,色皮因玉的地质结构、生成条件、年代的长短不同,厚薄也略有差异,但一般都在1毫米左右;而玉皮为和田玉包裹的围岩。 和田子玉外表分布的一层褐红色或褐黄色玉皮,因此习惯上称为皮色子玉;世界上不少玉石都带有此色,但不如和田玉皮色美丽;利用皮色可以制作俏色玉器,自然成趣,称为得宝。和田子玉有多种皮色。 自古以来,对璞玉非常重视。明代科学家宋应星说:"璞中之玉,有纵横尺余无瑕玷者,古帝王取以为玺,所谓连城之璧,也不易得。其纵横五六寸无瑕玷者,治以杯鹭,此已当之重宝也。" 好的和田玉羊脂玉籽料,其形状、白度、皮色及润度都好才称得上精品。 美玉总是能让人对它倍加呵护,不受一丝伤害。每块玉石都有着那份属于自己的传说,告诉我们了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璞玉,在新疆被称作"石包玉",由于被厚皮完全包裹看不出内质,故因此得名。这种籽料表面看上去虽不太起眼,往往惊喜和失望都取决于其内质。 两千多年前楚国卞和三献璞中之宝,后来成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世人皆知,很多专家研究认为,这就是和田玉厚皮籽料。 和氏璧的传说给玉友无限遐想,厚厚的皮子里真的有好肉吗?不禁打个疑问。新疆历代和阗玉博物馆馆长池宝嘉认为,很多璞玉剖开后无论内质颜色如何,细密润泽的机率均很高。 有些厚皮璞玉在新疆俗称石包玉,皮壳极厚,切开后内质却优良均匀,这是因为这块籽料外表光润无深裂,内部没有沁入致色因子才得以保留了玉质的纯净。 "璞玉"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这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这里面隐藏的秘密让人浮想翩翩,通常经验丰富的高手,会根据原籽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很多的微妙之处都难以清晰表述,但这种过程可谓是十分有趣! 璞玉的价值不仅仅关乎于其内质,对于璞玉的利用再创作更是其根本价值的体现。 有很多不明真相的厚皮籽料价值虽一般,不及一目了然的薄皮籽料,但剖开一块璞玉籽,若发现其中的白肉,并且巧雕创作,更是极大提高了作品的美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