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一组以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在我国的发病有了明显的增加,尤其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可能与饮食有关)。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本病的发病多属于先天体内酶的缺陷所致,但也有可能与后天饮食不当等诱发因素有密切关系。长期得不到控制的痛风患者,可引起关节畸形,更为严重者造成尿酸结晶在肾脏内沉积,可导致肾功能损害,甚至演变成尿毒症。为此,应重视痛风病的防治。 1.临床表现 (1)急性期:表现为关节发红肿痛,主要发生的部位为四肢末端等处,并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化验检查血尿酸含量增高(部分病人血尿酸可正常)。 (2)慢性期:表现痛风结节形成(即在关节皮下形成的有痛感的硬性小包块),关节骨质破坏、疼痛、功能障碍,并可伴随泌尿系统结石和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2.诊断与鉴别 (1)诊断依据:①发作(单发或多发)关节红、肿、疼痛,常在夜间睡眠中痛醒。②血尿酸(VA)测定增高,男性>400μmol/L;女性>350μmol/L。③手关节、耳廓等处可能发现痛风结节。 (2)鉴别诊断:本病应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性骨关节病、外伤性骨关节病、心、肝性及其他原因导致的肾功能损害性疾病加以区别。 3.治疗原则 (1)饮食治疗:痛风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根治措施,为此,除药物治疗外,适当的限制饮食,对控制病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食物分成三类,按不同病情作出饮食安排。 第一类食物为含嘌呤较高的食物,估计每100g含嘌呤100—1000mg,这类食物对无论处于急性期抑或缓解期的痛风病人均属禁用食品。这些食物包括动物的脑、心、肾、肝及鹅肉、松鸡、肉末、浓肉汁、肉汤、鲭鱼、沙子鱼、鱼子、海参、干贝、蚝、贻贝、酵母及酒类。 第二类食物为含有中等量嘌呤食物,每100g中约含嘌呤9—100mg。由于该类食物含中等嘌呤,因此凡属缓解期的病人,可从其中选用一份动物性食品和一份蔬菜,但食用量不宜过多。这类食物的动物性食品有:鱼、肉、禽、贝类;植物性食品有:干豆类、扁豆、龙须菜、菠菜、蘑菇。 第三类食物为含少量嘌呤食物,病人可随意选食,不必严格控制。这些食品有:大麦、小麦、燕麦、面包、面条、大米、玉米面、淀粉、蛋糕、饼干、黄油小点心、水果、鸡蛋、豆浆、豆腐、黄油、奶油、干酪、冰淇淋、杏仁、核桃、榛子、糖、果酱、蜂蜜、植物油、咖啡、菜、可可、苏打水、汽水、动物脱脂或琼脂制的点心及调味品。 (2)药物治疗: ①急性发作期: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消炎痛或秋水仙碱,能迅速控制痛风性关节炎的红肿疼痛症状,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秋水仙碱作用迅速,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为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消炎痛虽不及秋水仙碱作用迅速,但也有很好的消炎止痛作用,每次25—50mg,每日3次。症状缓解后减量,症状消失停药。 ②缓解期:血尿酸增高或正常,可长期应用抑制尿酸合成药物,常用药有:别嘌呤醇、痛风利仙、丙磺舒等,具有控制高尿酸血症、防止痛风复发的作用。服用上述药物均需定期复查肝功能及白细胞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