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大多数的产品经理,其实都是在支撑型部门里做产品。这时候,产品经理的自处之道有几条:明确体系内的地位以及选好攻守之势。 这个话题主要是以一个支持部门产品经理的视角来写的,因为当前互联网的主流产品就那么多,大量的产品经理其实是在业务企业内做支持工作的。 比如在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做客户管理系统,在华为做手机软件等。这些产品可能不属于主营业务范围,且不会直接带来收益,但是强烈影响着业务的运行效率和企业品牌及口碑。 作为这些支持部门的产品经理,应该如何自处呢?下面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 01:
每个部门在一个公司、一个平台、一个体系内,都会有自己的位置,这个位置决定了你的上下游和对接方是谁,你的利益输出和来源是谁。 通俗来讲就是,谁的需求你必须马上做,谁的需求你可以留有余地,什么情况下你可以延期,什么情况下没得商量。如果要让部门和自己发展的更好,就必须意识到在「体系内的地位」。 如果不会分析在体系内的地位,可以从日常工作中总结出来,毕竟实践出真知。哪怕在架构上你的顶头上司是A,但很可能最决定你绩效的是另一个主流业务的领导B。这里可以靠总结来甄别。 比如说:有一次,一个领导C收到了用户的反馈,并且C是一个跟总经理关系非常好的人,那么C把这个反馈报告给总经理,总经理就会直接向产品部门问责。倒推下来,我们的目标除了让总经理满意外,就是让C满意。 这件事情总结起来就是「控制负面影响」,控制负面影响,是部门生存的基础,是「守」的关键。 充分分析潜在的威胁,列出来,并时刻关注,就可以知道按优先级排出看看哪些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事情、必须要服务好的部门。 02:
但最好的防守,是进攻。 一味的防守,其实是不会让你和你的部门地位更好,只是不会更差而已。那么对于「攻」来说,就只有一条路,即「创造新价值」简称「创新」。 从地位上来讲,一个公司就好比一个团队,这个团队有人主要输出,有人后勤保障,有人负责侦查提醒,有人负责统揽全局。如果你是业务支持部门,那么你的角色就是「辅助」。 「辅助」是不需要冲在一线打输出的,你要做的不是自己创造更多价值而获得奖励,而是「帮助别人创造更多价值而分得奖励」。 也就是说,你的创新重点,应该是在辅助别人之上。比如你是做房地产APP的,千万不要把精力都投放在非业务指标的地方,比如你以互联网思维策划一场拉新活动,但其实目前的产品态势是做好客户服务,那么这个时候你把做活动的精力来做「AI客服」就是你该做的创新。 也就是说,创新这件事是有对象和范围的,如果只是因为出了新的技术就要接入、新的产品就要参考,那么就做不到有的放矢,在白白浪费人力。 创新的对象,要以你上游部门的KPI为目标,范围要和上游部门磋商来确定。太过于张扬的支持部门,不会有太好的结果。与其向业务部门强势争取新项目,不如搞好关系循序渐进进行建议。这样才能长久在这个体系上茁壮成长下去,如果只争一朝一夕而搞坏了关系,后面的合作会越来越难做。 03:
「攻守」即「控制负面并创新」,这两点的有机结合才是价值最大化的状态。 也就是说,攻守的精力是要进行合理分配的。如果支持业务的数量太多,就没有精力进行创新,且产品体验容易下降。但一味提升产品体验,又会导致业务支持太少而被投诉。那么为了找好这个平衡点,我们需要做到「顺势而为」。 什么是顺势而为? 要记住,今天的问题探讨关键在于:当你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如何读懂态势和体系来找到上升的角度。 顺势,指的是要读懂企业的战略。如果企业今年提倡科技转型,那么你就一定要在创新上加码,否则就会被批判落后,这是比日常问题更严重的问题。 体系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上讲,叫系统性风险,是一个整个系统的导向和势头,需要我们及时作出顺应调整。 04:
至此,我们的问题基本解决完毕了。总结起来其实是3步走: 通过对业务的分析和日常工作的检视,确定我们的「守势」,对负面影响做好把控。 通过对主要输出方业务的研究,形成我们的「攻势」,找到创新发力点。 通过对公司价值观导向、体系势头进行分析,决定攻守的比例。 当产品部门是支持性部门的时候,意味着单纯的产品优秀,是创造不了更多价值的,风头也是盖不过业务的。 但好处就是,我们还可以做到锦上添花和辅助。一个好的辅助,会得到输出和辅助的赞许,也会得到更多资源。 地位无高低,价值无优劣。如果你在支持性部门做产品,一定要记住:一边做事,一边交人。 人际关系这种感性的部分,永远是产品经理不可缺少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