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决定了装水量? 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经验的一个原则。桶的大小(直径和高度)决定了装水的能力。而且还要注意装满水后是否还能动,是否会溢出;是否应该预留空间。 延伸到企业管理,木桶是用建成的木板做成的,所谓最短的木板决定了水的高度;即使木桶的木板高度相同,如果质量(如穿孔)低于自然孔口,那就是水的高度。 ●就个人而言,自身条件"硬件和软件"、综合素质和能力决定了自己的水容量。 ●从部门、团队、组织的角度来看,每个成员自己的集水变成了一个大木桶,不是简单的加法,而是每个板子的构成;这时最短或质量差的板子决定了水的容量。 ●从决策者的角度来看,"头"的"三气"决定了水的容量。氛围:前瞻豁达,才华:能力与才华,气场:人格魅力与艺术,基本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木桶效应解析: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考察木桶原理,补短板。客观上要取长补短,但一定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这是一种线性思维方式。从时间和效率上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让长板多一些特长,这是扬长避短;这就是综合思维。它要求在运营和工作中如何将资源整合到流程管理中,并随时保持战略和运营的调整功能。 比如在一个企业,营销渠道已经建立,自身研发处于前期。这时候要从战略产品、成本、人才四大要素保持适当的配合。就像一个家庭遇到了麻烦,如果有外人来看,是不是应该先把家里的小事放一放,先把外面的事情处理了?最后解决了,再回来处理(这是一个过程和策略的道德)。 一切都有一个先处理后协调的问题;走极端或者退缩不是管理者的作风,从企业的角度来说,抓住问题的核心,先解决各种有条件的事情,不是更有条不紊的安排轻重缓急吗? 木桶理论的启示 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个人,决策贯穿其所有活动。决策是管理过程的主要内容,也体现了管理的本质。成功管理的关键是明智的决策。明智的决策需要体现决策的全局与和谐。正因为如此,管理学家西蒙将决策视为管理的整体:管理就是决策。 决策就是针对问题和目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管理学中有一个形象隐喻"木桶原理"来说明决策的重要性。木桶再高,其盛水高度取决于最低的木板。几块木板组成的木桶的价值在于它的水容量,但决定木桶水容量的关键因素不是它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它最短的那块板。这个比喻旨在说明管理中资源分配的瓶颈。 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政府、组织、个人都可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它的各个部分往往优劣参半,劣势部分往往决定了它的整体水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克服决策时的瓶颈问题。不幸的是,人们在做决定时,通常选择的目标不是全部而是部分的,不是和谐的,而是冲突的。只关注上级目标而忽视下级目标,往往会导致决策的瓶颈。一般来说,人口分为两部分。用二元决策代替整体决策。 二元决策是典型的成本决策。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决策会以牺牲一部分资源或发展为代价。从政府决策来看,是双重决策,城市为主,农村为辅。从教育决策的角度来看,也是二元的,偏向精英教育,忽视大众教育。从区域经济发展决策的角度来看,也存在偏向东南沿海地区而忽视中西部地区的双重问题。从群体决策的角度来看,我们倾向于偏向富裕群体,轻视弱势群体。 二元决策的危害性在于造成破坏性冲突。二元决策不仅仅是牺牲另一部分。做决策的时候,表现就是以牺牲一部分来完成另一部分。决策后执行导致制度不平等,从而人为造成差距或等级,没有留下古代分包制度的痕迹。因为不平等而发生社会动荡;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浪费、人才流失和社会不平等。教育中的精英决策导致大量的失败者,他们不仅失去了知识和技能,还失去了自信和创造力。而精英未必能成为精英,但浪得虚名沾沾自喜。这种教育给人人为的分层。西方劳动力市场分工理论对此已有充分论述。那么如何解决二元决策问题呢?其实答案很简单。根据"木桶原理"的启发,要填补决策瓶颈,使决策从二元走向一体化。从城市到农业、农村和农民参与政府决策;教育决策从人才到群众;在做区域经济发展决策时,要下好棋,从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在群体决策中,需要解决两个群体之间的和谐: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和谐。 和谐来自于和谐决策的实施。今天的决策已经从理论走向政府的决策行为,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进行决策后操作。我们的问题是,我们有好的决策,但没有具体可行的执行规则。比如《义务教育法》从上个世纪开始颁布,一直到20年后才慢慢实施。中国人八年的抵抗赶走了侵略者,但是20年很难实施一部法律。 基于此,木桶原理对我们的决策有很大的启示:决策需要弥补不足,实现和谐,和谐决策需要持续进行。这样才能达到更高层次的决策和谐——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