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堂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探


  摘 要:本文分析提出,应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并探讨了如何找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切入点的途径,提出发挥文化的优势,开设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关键词:教育 计算机专业课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融入 校本课程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大力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并且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大力提倡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发挥文化的优势,有效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全面提高。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现状
  1.企业需求人才量大与学生就业难的矛盾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端计算机技术与生活高度融合,要求学校为企业输送大量创新性人才。笔者学校近两年计算机专业入校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198人上升到2017年的381人,但目前学生的原有认知和人文素养、知识结构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一边是企业用人需求量大,一边却是学校学生就业难,现实的矛盾要求我们深入调查研究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发展规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学生,让学生"有所学,有所用"。
  2.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入学时选择专业存在误区
  利用信息资源平台,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做了调查,有91%的学生当初选择计算机专业是因为喜欢打游戏。学生在入校时选择计算机专业并非真正了解计算机,也并非真正喜欢计算机技术,而是选择这个专业可以在计算机上继续玩。
  3.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存在误区
  笔者通过"问卷星"获得问卷350份,生成的数据报告显示,60%的学生没有意识到学习知识对一个人将来工作发展有重要影响,在他们看来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中职阶段在校学习便是一种游戏式的时间消耗。近30%的学生基本没有考虑过他们的学习目标和人生规划。95%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人生中的唯一出路",他们已经被淘汰到社会的底层,甚至给自己贴上了标签。这种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误区,是造成计算机专业学生厌学的一个主要症结所在,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4.学生自律性较差,动手操作能力弱
  在计算机课程中,无论是基础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存在着大量的软件操作和实物操作。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存在误区,很多学生对计算机专业课程不了解,认为自己会操作,教师教授时不学习,眼高手低,将来在工作岗位上不能适应岗位的要求。
  5.学生学习自我内驱力表现较低,抗挫能力较差
  调查显示,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但对计算机知识还存在求知欲。在计算机动手操作课程中,一个好的作品往往是许多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积累,学生开始几步操作通常没问题,但是当重点和难点的几步跟不上或者动手操作出不来时,学生会很容易放弃学习;有的学生自暴自弃,干脆不学,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动机,是计算机课堂的关键点,也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的动力所在。学习目标的顺利达成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引入动力机制,提高学生的自我内驱力,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抗挫能力。
  三、教育的本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在此就提到了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身心灵"的推动,教育的过程是对人的全面塑造的过程。
  "立德树人、育人为先"永远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教育的价值是让受教育者体验智力活动的快乐,让受教育者在民主和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经过实践检验的民族智慧,是被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
  "文化塑造灵魂;思维主宰意识;意思指挥行为;行为培养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运。"同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目前存在的行为问题,均可以从"心灵"的层面来寻找答案。
  行为是外在显现,心灵是内在核心。教育过程中涉及对学生世界观的纠正与调整,归根到底是教师要用爱心对学生的心灵进行滋养。
  "文化塑造灵魂",这句话充分把文化与教育联结起来。在广大的青少年学生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灵"引领,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可以大大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人文素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课堂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要。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计算机专业课堂的深度融合
  研究发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他们在学习上的行为就会相去甚远。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阶段被贴上了"学习困难"的标签,他们要么学习方法不当,要么学习动力不足。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课堂中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来说非常有必要。
  1.在计算机课程中引入具有本地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
  笔者学校经过论证、调查、研究,并做了前后对比,选取计算机文化基础一门课程的知识点为课例进行探索实践。下面以课堂实践中的一节课为例进行阐述。
  课例选取内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文本框的设置。
  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为:在word文档中掌握文本框的插入方法;理解并灵活运用文本框的修饰手法。
  在课程实施前,教师充分分析原有课程模式在这节课实施过程中的教案设置,以及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发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重知识讲授及学生操作技能的达成,轻精神内涵阐释。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能操作、会操作,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知识的转化与学生课堂知识的吸收率以及学生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学生技能,忽视了学生社会关爱与人格修养教育。二是教育内容感染力不强、整体性不足。虽然达成课程教学目标,但教授内容不易在学习生活中完成信息迁移,实践性较差。课内课外不能较好地衔接,学科之间缺少渗透。三是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赖课本,还没有完全形成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支撑的良好态势。四是学生能完成该课教学目标,但完成效率低,知识吸收率差。学生掌握技能的时间往往在一节课的后半段时间,课堂上很难有多余的时间完成其他任务的思考和实践。五是学生学习兴趣较低,动力不足,遇到不会操作的问题容易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学生树立学习自信。
  鉴于课程实施前对学生和教案设计的调查分析,大力引入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结合教学环节,找准融入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充分挖掘并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设计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计算机课堂。其具体实施及效果如下。
  课程前五分钟导入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东风无一事》。把这首优美的诗词带入课堂,通过诵读古代诗词,使学生初步了解古诗词格律,并提高古典文学和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导入后的课堂十分钟,把苏轼的诗词和计算机"文本框的设置"操作技能充分融合,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设计并实施该诗词的文本框效果。在学生充满兴趣地设计诗词的同时,让学生通过诗人美妙的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诗文与计算机操作结合,让计算机课堂与语文课堂实现了很好的链接。当学生遇到操作中的困难时,诗文"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能有效给予学生情感上的认同和激励。学生便会想办法、提精神,从而达到了教学目标。
  教师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系统,记录每位学生课前原作与课中操作后的效果,并做前后对比。看到自己的进步,学生大大增强了学习自信心。布置"邀请函"任务,让学生做出精美的邀请函。大多数学生表示学有所做,学有所乐。课后信息迁移好,学以致用。
  2.收获与感悟
  一是学生知识内化动力足,外显学习行为佳。由原来的"动手操作能力不强,挫败感差"发展到"不怕困难,从头干起,逐步学习"。二是课堂学习气氛好,学生团队合作功能强。学生由原来的"不想学,不愿学"发展到"我要學,一起学"。三是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以致用的效果。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由原来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知识单一传授"转变为"学生实际生活的融入",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四是立德树人,心灵滋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鼓励、认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获得了良性发展。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引入计算机课堂,让学生具有"生命自然向上的牵引力",启动本源的力量,学以致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网站目录投稿:晓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