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中,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教师评价为基本环节的任务驱动式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建高效课堂,推动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电子技术;任务驱动;教学;应用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时,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内容设置成一个个包含若干知识点的综合任务来教学,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就会在具体目标的任务驱动下,自发地主动学习,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将会稳步地得到提高。"任务驱动"教学应具有以下的实施过程: 一、提出任务 任务驱动式教学,首先是要给学生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学习任务除具备应有知识性外,也应重视其趣味性,在知识性和趣味性双重作用驱动下,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 二、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可在教师指导下,采用讨论、合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视具体情况可以把总任务进行必要的分解,形成一些"阶段性任务","阶段性任务"又可分解成更具体的"小任务",使问题进一步细化,同时这些小任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细化的具体的小任务,可使学生明确具体的目标,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证了学习的方向和效果。 三、自主学习 细化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或阅读教材、或思考、或推导,找出完成任务的关键,确定解决这些"小任务"的方法措施。此过程应充分由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从而找到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阶段是一个由完成"分任务"到"阶段任务"再到"总任务"的整合过程。由于此阶段是一个由理论付诸于实践的过程,学生会碰到很多此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教师应在此过程中适当指导,倾听学生的询问,解答他们的疑难。不断关注后进生;或者培训典型,使其带动全组。学生课内不能完成的实践操作,在教師的指导下可以延伸到课前、课后和家庭中。 五、教师评价 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及时作出检测和评价,既有利于掌握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帮助学生,提出改进的意见。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决定是否要对某些环节重新作出讲解和示范等措施。 下面就其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教学中的应用谈谈具体的措施。 在工作点稳定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的教学过程中,可设计如下任务。 总任务:画出工作点稳定的三极管放大电路,会分析其工作原理,会计算工作点稳定的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放大倍数、输入输出电阻。 (教师引导学生对任务进行细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完成任务,教师适时给出指导和评价。) 第一阶段:画出电路 任务1:"要实现对信号的放大",一般可采取什么样的电路?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学生完成任务1,要求学生能画出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任务2:要使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稳定,应对电路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画出工作点稳定的三极管放大电路。 师生共同分析: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是固定偏置放大电路,他的静态工作点极易受温度、电源电压或更换三极管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动,当Q点变动到不合适的位置时,会进入三极管输出特性的饱和区或截止区,就会使信号出现饱和失真或截止失真。要想避免饱和失真和截止失真,就必须让三极管提前导通,在基极提前提供一个稳定的偏置电压。 学生完成任务2,要求学生能画出静态工作点稳定的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雏形。 教师画出正确电路图,如图1所示。由学生自我检查,找出自己所画电路的不足,并进行改正。 第二阶段: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稳定工作点过程的分析 师生共同分析:输入电阻就是从放大电路的输入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输出电阻就是从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任务4,得出输入、输出电阻的计算公式。 Ri=Rb//rbe、Ro=Rc 第四阶段:知识点的应用 任务:教师展示题目,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独立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好的思路和方法及时给与正确的评价,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必要的辅导。 在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的教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任务驱动教学法之所以受到众多教师的推崇,那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还是一种好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 武韡."项目导入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 黄瑞冰.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中职《电子技术基础》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3] 张蕾.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 万丹梅.浅析电子技术基础教学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4,1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