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慵懒地散落在《骆驼祥子》上,仿佛为封面上在雨中拉车的祥子踱上了金边。手轻捧《骆驼祥子》心中竟漾起涟漪,一圈圈地扩散,消逝在那芦苇荡畔。祥子那黝黑的皮肤,黑中泛红,那吃苦耐劳的性格,不屈服于这个世界,他一切的一切,都掷地有声地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也许结局是痛心的,也许祥子还是被世俗的世界没落,但为人们留下的却是无边的思考。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剧故事。祥子来自乡间,日益凋蔽衰败的农村使他无法生存下去,他来到城市,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创立新的生活。他试过各种工作,最后选中拉洋车。这一职业选择表明祥子尽管离开了土地,但其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的。他习惯于个体劳动,同时又渴望有一辆像土地那样靠得住的车。买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城市似乎给了祥子实现志愿的机遇,经过三年奋斗,他买上了车,但不到半年,竟被人抢去;但祥子仍然不肯放弃拥有自己的一辆车的梦想,尽管他对自己的追求不无怀疑,几度动摇,但仍然不断振作起来,再度奋斗。而搏斗的结局,是以祥子的失败告终的,他终于未能做成拥有自己一辆车的梦。 这部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刻性在于,它不仅描写了严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样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青年,就这样被改塑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 祥子的悲剧,是他所置身的社会生活环境的产物。小说通过祥子周围人物及人际关系的描写,真实地展现了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面目,展现了军阀、特务、车厂主们的丑恶面目,以及由他们织成的统治之网对祥子们的压迫与被压迫关系的一种变形反映。小说并没有回避祥子与虎妞之间的本能欲望与一点点相互依恋之情,但同时也深刻地描写到,即使是这样的男女之情,也同样建基于金钱利益关系之上,所以虎妞要始终把钱拿到自己手上,"钱在自己的手中,势力才在自己身上。"虎妞与祥子的结合,无疑加剧了祥子的悲剧。 窗前的我托着脑袋,真的没有太多力气,祥子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他拉着洋车,肩上搭着一条擦汗的毛巾,很勤快,很朴实,但始终没有打动这个社会。也许社会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祥子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村人变成了社会上的一具行尸走肉,也许一个腐败的社会是可以把人所沉沦的,如一片烂泥滩,让人越陷越深,直至消失于世界,人们也不会过问。 有多少社会底层的劳苦人民被社会所重视,也许答案是否认的——至少在老舍的那个时代,祥子就是那个时代全部劳苦人民的缩影,也许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纪,人人平等,但总是有富贵之别、贫贱之分的,不然,如今的读书学习为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以后的幸福生活,以后在社会上的地位吗?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悲悲惨。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中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中的无用之人?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祥子原是积极向上的,有自己明确的目标理想,但他到了那个困惑的社会,变成了困惑社会中困惑的自己…… 只是深深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