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几条跟"天才"有关的新闻引发热议。据媒体报道,来自广东湛江的12岁女孩陈舒音以总分620分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而比之长一岁的合肥一中学生盛一博,日前已经到清华大学报到,并被清华校长邱勇在新生开学典礼上"点名",招来不少艳羡的目光。少年成名的故事,总能吸引社会各界的目光。 (8月29日人民网) 天才少年的成长,的确值得祝福和赞美。不过,智力和禀赋超常的儿童毕竟是少数,像陈舒音、盛一博这样的天才也只是个例。我们家长在祝福和羡慕之余,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不宜盲目追捧和推崇。 我们知道,人的智力发育、成长发展,既离不开先天的遗传基因,也与后天的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正是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与人之间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个体差异。 人的成长发展,不同于工厂生产机器零件。在工厂里,工人只要熟练掌握机器操作技术,就能通过同一模具生产出统一规格的优质产品来。而我们的孩子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品格修养和个性特长等,同一模式教育会抹杀其个性特征,如果一成不变地套用"天才少年"的培养模式来培养自己的孩子,往往会适得其反。 就拿奥数学习来说,据专家分析,只有5%智力超常的儿童适合学习奥数,获得奥数奖项的比例也只有4‰。"天才少年"属于智力超常儿童,是少年儿童中的极少数。我们不能拿自己的孩子与这些极少数智力超常的儿童相比,不能盲目效仿他们的成长模式。 家长要平和自己的心态,充分了解自己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正确选取适合于他们发展实际的培养方式。要像医生诊断病人病情那样,采取"望、闻、问、切"的方式,深入了解自己的孩子。用"望"——观察,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思想行为、性格特点等,积累第一手资料;用"闻"——调查,多方式、多渠道、全方位调查了解孩子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交际活动等;用"问"——询问,俯下身来和孩子交朋友,多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在活动中交心谈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全面而准确地弄清实情;最后,用"切"——综合把脉,对全面了解的情况作综合分析,把准问题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教育培养方式。 "天才少年"的成长虽有可学之处,他们"爱好广泛""阅读兴趣浓厚""自学能力强"等成功的"终极利器",的确值得学习借鉴,但教育管理孩子没有"灵丹妙药",家长不能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而盲目效仿。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也不能无视教育规律和孩子的成长规律过早抢跑,不能盲目追崇"天才少年"的成长足迹而揠苗助长,不能在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上滋生出虚荣、浮躁和焦虑心态。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的个性特长和特殊爱好。一旦发现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超乎寻常的能力,我们要遵循特别培养方式,通过定向培养,让他们那些特殊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千万别让他们像"神童"方仲永那样,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结局。 人生就好像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输赢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们不能因为盲目追捧和推崇 "天才少年"的成长模式,而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地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气喘吁吁地迈出人生的脚步。与其让孩子迈着沉重的步子起跑,不如与孩子一起成长,做个快乐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