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配夫妻。 咱二人没做亏心事,天河隔到两头起。 这是《二人台·打连成》里的一段唱词。用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影射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牛郎织女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七月七日,是他们一年一度相会的日子。在这一天很少见到喜鹊,人们会说是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这一天如果下雨,人们会说那是夫妻二人相见时悲喜交加的眼泪。 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的家庭模式是小农经济理想的模式,是农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人们把牛郎和织女作为尊崇的榜样和学习的楷模。七月七日保德民众祭拜的对象就是牛郎织女,清代宫中过七巧节,要设立两个牌位,牛郎的牌位为"牵牛河鼓天贵星君",织女的牌位为"天孙织女福德星君"。而民间则是望空祭拜而已。 从这两个牌位可以推测,乞巧节的渊源,是始于星宿崇拜。 织女是妇女心中的女神,她心地善良,美丽动人,能感化苍天圣上,能衷心接受女人们的祈福,又肯帮助人。她心灵手巧,成为女孩子们幸运、福命、寿星的化身。人们相信在她们夫妻相会、心情愉快之时向她乞巧、乞婚、乞子、乞福、乞寿都会满足要求的,不过一个人只能达应一项要求,过于贪婪则适得其反。 因为参与乞巧活动的都是女孩子,所以又叫"女儿节"、"少女节",还有"七夕"、"双星节"乃至"情人节"的称谓。 七夕节的民俗活动可分为"乞巧"、"卜巧"和"斗巧"三大类。 乞巧就是女孩子们设香案、供瓜果,乞求织女赐予聪明和女工技艺。 卜巧是通过一些游艺活动验证自己是否获巧。游艺活动有三种:一是在月光下用彩线纫七个针眼,先纫过者先得巧。二是将一根针投入水碗中,如果浮在水面上者为得巧。三是将一根或几根豆芽投入水碗中,观察其在水中的影子,如影子呈现如意状便为得巧。 斗巧则是展示自己的刺绣作品或其他手工艺品,任人评品。这里或多或少有点征婚的意思。 七夕节早已消失了,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却代代流传。七夕节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是大可提倡的,让天下有情人在此日尽情欢娱,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