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滁皆山也①。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③。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山肴野蔌④,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⑤;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⑥,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⑦。 【注释】 ①滁:滁州。②琅琊(langya):山名,在今安徽滁州西南面。③酿泉:泉水名,在琅琊山里。④蔌 (su): 野菜。⑤丝竹: 借指音乐。丝,弦乐器; 竹,管乐器。⑥阴翳(yi):树荫遮蔽着。⑦庐陵:县名,今江西吉安市。 【译文】 环绕滁州都是山啊。它西南面的各个山峰,丛林溪谷尤其优美。远望葱郁秀丽的,就是琅琊山了。沿山道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倾泻流出于两山之间的,就是酿泉了。峰回路转,在泉边像飞鸟展翅一样的那座亭子,就是醉翁亭了。建亭的是谁? 山上的智仙和尚啊; 命名的是谁? 太守自己的别号啊。太守同客人来此饮酒,喝一点儿就醉,而他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啊。山水之乐,是领会在心寄托在酒啊。 那早晨太阳升起,树林里的雾气散开,傍晚烟云聚拢,山石洞穴昏暗,这种明暗变化就是山里的早晚了。野花开放发出幽香,佳木秀丽繁茂成荫,风霜高洁,水浅石出,这是山里的四季了。早上去,傍晚回,四季景色各异,而乐趣也无穷啊!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歇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答应,老人小孩来往不断,这都是滁州人在游山啊。到溪水里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用泉水酿酒,泉水清纯而酒味清醇; 野味野菜,纷纷摆上桌,这是太守的宴席啊。沉浸于宴席的快乐,不在于音乐; 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酒筹交互错杂,时坐时起,喧声不断,这是各位宾客在欢乐啊。苍老的容颜,花白的头发,倒在他们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下山,人影散乱,这是太守回家,宾客随后。树林荫盖,鸟声一片,这是游人离去而鸟儿在欢乐。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却不知道游人的快乐; 游人只知道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为他们的快乐而感到快乐。醉了能同他们一起快乐,醒了能用文章叙述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的欧阳修。 【鉴赏】 本文是《丰乐亭记》的姊妹篇,写于同一年。文章生动地描述了滁州山水之美和作者与民同游宴之乐,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以遣官场失意的达观精神。在写作上,本文结构精巧,语言畅达优美,描写生动,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是历代公认的名篇,广为传诵。具体地说,首先是结构精美。全篇以 "乐" 为纲,写景抒情都紧扣它。先由散到聚写景,从"环滁皆山" 到西南诸峰,到琅琊,到酿泉,最后集中到醉翁亭,景美人也乐,醉乐其间,流连忘返; 而后分别描述太守与民游山之乐、宴饮之乐和醉归之乐。文首伏笔: 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山水之乐并"得之心"; 文尾呼应: 醉能乐其乐,醒能述以文。后面各段开头分别以 "若夫"、"至于"、"已而"等虚词承上启下,相互联结。每段内部,有分有总,层次清晰。其次是意境优美。醉翁亭所在,有山水相映之美,有朝暮变化之美,有四季转换之美,也有动静对比之美,还有鸟鸣山林之美。美景作伴,游人欢乐,宾客宴乐,太守醉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第三,语言畅美。全文字斟句酌,骈散结合,尤其是二十一个"也"字构成的反复咏叹的句式的运用,使文章充满节奏感和抒情性,读来十分流畅优美。 字数:1771 知识来源:傅德岷,赖云琪 主编.古文观止鉴赏.武汉:崇文书局.2005.第426-4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