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中国的终结》是一本由(美) 雷小山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寨中国的终结》精选点评: ●中国人的勤奋和聪明是中国未来最强大的生产力,而企业也在不断满足越来越挑剔的消费者,创新应运而生并不奇怪。 ●在作者的见面会上买的,很快翻完,并没有特别的感觉。直到自己所在的行业还一次次把分众传媒奉为成功案例,不得不感叹中国市场还是那么简单粗暴。 ●浪费了39块,差评。 ●没啥说服力都是浮光掠影的举例的书。就这样吧。不过书中说的那个"沙漏型消费"(一方面高端奢侈,另一方面处处节省,例如旅游度假住豪华酒店却吃方便面)挺有意思的。 ●战5渣,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现代中国,写给老外看的科普读物,浮于表面的研究观察,关键是你翻译成中文干嘛。和老板的观点一致,对于生态系统的革新和社会制度的颠覆才是兴趣所在,那批复制粘贴的前辈们一是时代造就,二是实在没什么兴趣。 ●行文流畅不晦涩,虽然读起来比较舒服,但是没有太多独到的观点,结构梳理得不错 ●作为一个生活在中小城市的中国人,最近能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生活在中国的人都跟不上。看完本书后,我才意识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速度还是范围都比我以为的更快、更广。中国经济确实是个奇迹。身为奇迹中人,居然没有怎么了解这个奇迹,更没想过要主动搭上这个奇迹,实在可惜。 ●书中讲诉的比较客观,中国经济的发展的确非常迅速,相比以前,创新的现象已经多了很多,但是在基础研究和教育上还是有很大差距。 ●表述有理有据,作者观点客观中肯,指责无偏颇很受益 ●吸引我开始读书的关键内容 《山寨中国的终结》读后感(一):消费,消费,消费 作者和胡润类似,都是在国内打拼的草根老外。本来以为他可以讲讲中国的创新,但是看到他的生活轨迹之后,也就是释然了。毕竟在上海生活的老外,动动嘴就有饭吃,为啥会动手。 说的也是,在北京,上海,深圳的老外对中国的理解都不一样。书是2016年出版的,成书应该是2014年左右,那个时候qingfeng是主流。 2014年,对于底层老百姓还不错,至少没有消费降级。对于庙堂,的确有反腐的新鲜空气。大家关注的还是空气和食品安全。 其中比较有印象的就是叶先生了,叶简明先生生活在上海,是顶级的隐形富豪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给想来中国投资的人看的。因此对于普通大众的消费描写的很好,中国那是出入刚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门槛,信心满满地准备越过中等发达国家的陷阱。大部分老百姓都是沙漏⌛消费,要么最好,要么最差。具体说,娃最好,自己最差。 因为是老外,因此的确可以接触到很多海外公司的高层,对于中国的理解很深刻。知道,大陆人,香港人和台湾人的区别。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对于每个企业都有巨大的吸引力。目前,我们正处于跨过中等发达国家陷井的过程,我们比土耳其,阿根廷都好。 天佑中华! 《山寨中国的终结》读后感(二):030《山寨中国的终结》读书笔记 今天这本书的名字是《山寨中国的终结》,作者是美国的雷小山。他是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的董事总经理,CMR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市场研究,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其关注重点是中国市场,而雷小山是被公认为中国市场的战略领军人物之一。 本文讲中国的创新曲线,刚开始是模仿,山寨,逐渐发展,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兴创造力,后来我们在生物科技,在医疗保健方面开始有一些创新,以及到后面我们整一个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讲到了中国的环境问题,消费问题,阶层的问题以及食品安全的问题。作者结合了很多例子,例如去哪儿,雷军和小米,京东,腾讯,阿里巴巴等等很多中国新兴的创新企业。 通过在这种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创新类的问题,他去讲述了整一个中国的创新发展,长期在做中国战略咨询研究,他手里有非常多的数据,所以说他这本书看起来能够让你有很强的数据感,语言让人信服。 ❓❓疑问❓❓ 就是他所关注的企业都是中国所领军的大企业,以这些大企业的成功来论证中国山寨的终结,是否有点言之过早? 中国制造业还需要有很长的一段路去走,当我们能够正确的去看待大企业创新的优势的时候,反过来也应该看到345线小城市,一些很末端的制造业,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如何去培养?那么如何才能真正解决山寨中国?这个问题比较大。究竟应该如何去做,都是未来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山寨中国的终结》读后感(三):后山寨时期投资指南 雷先生尽可能客观的通过对一些行业数据的挖掘,对典型企业的调查和采访来反应出这2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状态。简单的总结出三个阶段,从最原始的山寨阶段,发展到为中国市场创新乃至为世界市场创新。总体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还是一个正面的评价,有效的驳斥了因为山寨经济这第一印象而对中国经济颇有成见的一些老外们的观点。 其实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主要还是为了利益或者说是利润出发而造成了现在的发展轨迹。就山寨而言,能最快速度的发展并创造利润,当然会让所有人趋之若鹜。之所以欧美发达国家没有如此大规模的山寨经济,也许只是在他们起步的时候没有可以参照的模式而已。其实后续的细分市场还是存在很多模仿,乃至于初级商业模式创新,直到后期碰到的污染、食品安全、消费行为问题都是各国在经济发展之路上的必经之坎。站在山顶看山腰的人不太应该过于嘲笑吧,当然看他们山顶的人,我们应该更为努力。 其实这本书前五章主要是讲终结的过程。后面五章则是反应了今日终结之后的现状。针对现状反映出大发展的代价以及山寨后的遗留症。作者在每章的结尾都会指出些具体的现况特征及合适的发展方向,这是全书的精华所在,也是作者对未来的主观期望。结合全书从利益利润的角度入手分析问题,包括对诸多投资人的调查访问,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中国未来经济市场投资的指导手册,后山寨中国时代我们应该做什么,投什么,雷先生已经把蓝图画好了,就是这一本书。 2015-1-9 From 第一次阅读马拉松 第一次看白皮书 第一次大家一起看一本书 《山寨中国的终结》读后感(四):当"低垂的果实"消失之后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秘诀何在?许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奇迹是建立在大量的投资、出口与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的,对中国山寨发达国家的科学技术、缺乏创新的诟病也一直不绝于耳。然而,美国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专家的雷小山却在《山寨中国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不同的、饶有新意的观点。 雷小山(Shaun Rein)是中国市场研究集团(CMR)的董事总经理。作为一家世界领先的市场研究、战略管理咨询公司,CMR的关注重点是中国市场。雷小山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对中国经济有着深入的观察和研究,被公认为中国市场的战略咨询领军人物之一。他在《山寨中国的终结》一书中指出,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中国的经济依赖的是大量的投资,提供基本商品"就像低垂的诱人果实随手可得",刺激着企业山寨别人现成的成功模式,只看短期利益,赚快钱。显然,这一阶段,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压力。 雷小山将这一阶段称之为山寨阶段。然而,在赢得向国内消费者提供基本商品的战役后,以及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景气,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政府反腐行动的日益深入,消费者的越来越挑剔,这些变化逼迫着更多的中国企业必须向价值链的高端转移,重视创新和品牌建设,否则将面临更微博的利润空间,甚至陷入破产的绝境。雷小山由此提出一个观点,中国正从山寨阶段走向创新阶段。 也许,雷小山的分析和判断要比国人乐观许多,但并非没有道理。因为,他的研究是建立在5万份消费者调查报告的基础上。为了获得贴近事实的观察视角,雷小山与普通消费者、公司高管、最具创新能力的企业创始人,甚至是官员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谈,由此得出的结论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而国外一些机构的调查也印证了他的观点。2014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把4家中国企业(联想、小米、腾讯和华为)纳入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的50家企业榜单。2013年,通讯设备制造商华为投入了50亿美元进行研发,超过了它的主要竞争对手爱立信投入的49亿美元。而阿里巴巴、腾讯和联想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也丝毫不亚于他们的外国同行。这些都说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开始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者在本书中对一些案例的分析,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比如,腾讯公司不满足于原有的通讯平台QQ,开发出崭新的社交媒体软件微信。微信的三大创新功能——短时录音功能;互相加为好友后使网络交流变得更私密、更亲近、更安全;内置扫一扫功能所体现的实用性,是其能够迅速占领市场、赢得国内外用户青睐的关键所在。 相比腾讯、华为、三一重工等的注重于技术与产品创新,作者还通过对京东老板刘强东、高端生鲜电商创始人梁耀祖等人的采访,分析了中国企业创新的另一种模式——价值链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进而指出后一类创新更为中国的企业所擅长。这也正是进入创新第二阶段"为中国创新"的主要特征。 雷小山认为,如果古代中国人能够创新,那么中国在近几十年里缺乏创新应该不是文化问题,主要是自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那时候"低垂的果实"使得中国企业没有必要创新。当然,作者也分析了中国企业缺乏创新的体制因素,一是教育体系太重视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二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限制和阻碍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作者还对中国各地盛行的建设核心项目以推动开发一个区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种发展模式对于政府的管理来说相对容易,而如果要转向以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税收和预计增长程度的层面看,一下子监管成千上百的初创企业比只监管几家大型国企要困难得多。"一个积极支持创新的经济体系意味着对官僚主义的制约更多"。 幸好无论是中国的政府,还是中国的企业,都意识到了创新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企业在创新与研发上日益加大的投入,激烈的市场竞争,民众对于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使得作者相信,中国将迈向为全球而创新的第三阶段。 (此系本人原创作品,未经授权或许可,不得转载,否则保留诉诸法律的权利) 《山寨中国的终结》读后感(五):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创新:读雷小山的"山寨中国的终结" 上海译文出版社今年1月出版的这本"山寨中国的终结"之所以会吸引我,第一是因为它的主题看似是创新。它对创新环境重要性的强调让我认同。第二则是因为我似乎感觉认识作者雷小山(Shaun Rein),或者至少类似的人。十多年前也是北京一个做咨询行业的美国人曾经找过我问一些和通信产业有关的事情,后来则失去了联系。 我大约用了一个星期读完这本不算厚的书。前面几章读得仔细一点,后面则马虎一点。这本书一共十章,其实只有前面四章和创新有关,后面则更多是对当代中国各种现象的描述,是作者为各种客户对中国市场进行调查和咨询的附带成果。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本书对于作者和他的CMR公司,也是一次很好的宣传。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差不多每一章都以对一位名人的采访为中心。这些名人包括了分众的江南春,土豆的王微/方德思,纪源资本的李宏玮,锐意中国的史雷,贝雅私募的布莱特塔克,嘉御资本的卫哲,腾讯的刘胜义,中美清洁能源计划聚思的刘佩琪,Hugo Boss中国区总经理英晟楦,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公司时装与配饰部门CEO玛蒂维克斯特罗姆,京东的刘强东,去哪儿网的戴福瑞,莆田网的梁耀祖。除了这些名人,书里还有马云,李彦宏,张朝阳以及许多低调的中国顶级富人,投资人,创业者和一些普通中国人的故事。作者本人从事的行业和工作性质其实和我很类似,只不过他每天去的起上海顶级的牛排坊莫顿,我则是第一次在他的书里听到许多国外品牌的名字。老实说,这本书给了我许多工作上的启示。雷小山今天为跨国公司和国际一线品牌所做的咨询和调研,有一天,我期待我的客户们也会需要。 至于这个时候什么会来,我喜欢他在书中引用华平投资董事总经理程章伦的话:"一个行业必须先成熟,再谈创新。而一个行业的成型需要十年。"我也赞赏雷小山在书中对中国的未来所流露的乐观态度。山寨中国终将会终结,当然前提是中国的产业能够成熟起来。在这本书中,雷小山阐述了两个产业成熟的过程。一个是产业自身,一个是消费者。 先说产业自身,雷小山用"随处可见的低垂的果实"来描述90年代到21世纪前几年中国的创业环境。那个时代是一个无需创新,或者杜绝创新的年代。罗伯特梅可洛,作者的朋友,上海愈奇创投的创始合伙人在上海恒隆广场一家素食馆告诉作者,中国过去30年缺乏持续技术创新的原因是因为在这个未成熟而又迅速发展的市场中,坐享其成的机会实在太多了。是外部环境,而不是很多人所说的文化或者体制让当代中国缺乏创新。我曾经对张朝阳这样的MIT高才生当初不去技术创新而心存不满,但是雷小山用自身在Inter-Asia就职的经历告诉我,在那个时候,华尔街的投资者们要的不是创新的中国企业,而是让他们最感舒服的中国企业。聪明绝顶如张朝阳者当然看见了这样的需求。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把美国的东西移到中国来。如果说创新是一种产品,那么一定也是有需求才会刺激供给。创新的需求问题,在这本书里被从不同的角度反复提及。在我看来,这是本书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察。他甚至用了这个观察去解释李约瑟之问。中国人不缺乏创新能力,只是中国长久以来缺乏创新的动力。 梅可洛在徐家汇的素食馆里把创新分为两个部分,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他说中国人很擅长前者,只是现在不善于后者。说到商业模式创新,这是许多当代中国企业家非常喜爱的一个词汇。把别的国家的技术拿过来,把它中国化就是商业模式创新。阿里巴巴的淘宝是,腾讯的微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经典。的确,如果我们把这个理解为创新,那么中国当然不缺少创新。只是我们的创新停留在商业模式创新的阶段。 在作者的采访对象中,许多人对中国的创新前景表示了乐观。像李宏玮用YY和小米的例子说明市场激烈的竞争在推动中国的创新,史雷用源源不断的海归技术创业,卫哲用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还有戈壁风投的曹嘉泰直接用挑战硅谷初创企业来解释他们各自乐观的理由。乐观并不意味着雷小山对中国当下的创新环境不持批评。他借史雷的话说中国缺乏由了解创新的研究者,创业者和了解研究真谛并愿意投资的金融家所构成的生态环境。他又借刘胜义来批评中国普通员工缺乏挑战精神,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他也批评中国的官僚体制更乐于支持大企业而不是创新的小企业。他虽然对中国的技术创新表示乐观,但却说只有那些大型民营企业才会是创新的主力。 对于雷小山的这些批评,我持高度的认同态度。豆瓣上有人批评这本书只看到表面现象,我却觉得很多地方都讲到了根本。比如对创业生态环境的建议,我就举双手赞成。一个投资人,如果没有自己做过一个行业,哪怕他是多强的技术背景,他也很难对一个陌生的技术行业投资。李宏玮虽然学的是战斗机,但是他没有在航空企业里工作过,他还是只能对互联网感兴趣。说到只有大企业才能创新,这不是一个好现象。硅谷的精神是一大批初创公司在创新,而我们如果只有大企业有条件创新,那么这种创新是最好的吗?是我们最需要的吗? 雷小山的CMR,在中国还进行了大量的消费者调查工作。消费者的成熟,也是我从学习经济学理论里逐步悟出的一个道理。只有成熟的消费者,才能带动产业的真正成熟。而在中国,即便我们的所谓的中产阶级,许多人的消费习惯依然是只买最贵的和最便宜的,其极端表现就是在五星级酒店里吃碗面。这样的消费者远非理性的消费者。这样的消费行为培养不出有创造力的企业。所有这些成了作者在六七八九四章里的主要内容。这些调查为作者带来了滚滚财源,也从一个侧面让读者看到了中国当代生活光怪陆离的另一面。特别对于我来说,前所未有地认识了好多品牌名,知道了中国富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 不同于国内外好多人对中国创新前景的悲观,雷小山在这本书里乐观地看待中国的创新,中国的经济转型。或许有种观点是对的,无论创新也好,所谓的素质也好,假以时间,总会慢慢得到解决的。我们现在只是处在西方国家曾经经历过的阶段而已,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正确的需求,我们会走出中国的创新之路的。从这一点上,我向您推荐雷小山的这本"山寨中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