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在《红楼梦》里刻画了人世间各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抛开结局不说,其中最动人的爱情莫过于宝玉和黛玉之间的恋爱。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宝玉对黛玉的感情,我认为这个字是"只"。 01 我只想念你 宝玉身边有各种各样的女孩子。他也是出了名的对女孩子怜香惜玉。表面上看,他和女孩子们都相处得很好。但是,他不知不觉就把最深处的那份惦念给了黛玉。 林如海去世了,黛玉同贾琏一起回家处理后事。宝玉一向对家中大小事情不甚上心,元春被晋封妃位这样的大事都没有让宝玉开心,大家都嘲笑他越发痴傻了。这样一个"痴傻"之人,唯一关心的是黛玉是否平安,其余的都没太在意。 原文中是这样写的:宝玉只问得黛玉"平安"二字,余者也就不甚在意了。短短一行描述,似乎看出了宝玉内心的担忧:她的父亲去世了,林妹妹一定很伤心吧?她那么爱哭,身体受不住吧?她有没有生病?一个"只"字,就是对你最独特的惦念。 果然,黛玉回来之后,宝玉"心中品度黛玉,出落地越发飘逸了。"若不是心中挂念已久,怎么会盯着细细思量?短短一行字就引人无限遐思。"细细思量"胜过了千万句"我想你"。忍不住想起了晏几道那句:"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想必后来他们二人聊了很多很多彼此的近况、互诉衷肠了吧?虽然后来宝玉弄巧成拙送黛玉北静王送他的香串被拒绝了,听起来又心酸又心疼他。但是,让他一直想念的,只有黛玉。 02 我只和你分享,和你玩闹 相信看过《红楼梦》的人都对其中一幕念念不忘:二人桃花树下共读《会真记》。贾府有才的女子很多,不止黛玉一个。但是为什么他只和黛玉一起读呢?这大概就是灵魂伴侣吧。 宝钗也很有才,也能看出她读了很多书,但是她并不能引起宝玉和她交流的欲望,他对宝姐姐一直都是尊敬有加,不会随便造次。这大概就是:三观不合?黛玉是一个比较随性洒脱的女孩,她没有所谓的"女子无才便是德"、要督促男子醉心功名的那些心思。所以,这才是她能入得了宝玉眼的原因。 宝玉很放心黛玉,他知道他把这本书摆在黛玉面前不会引起她的反感,宝玉觉得黛玉是懂他的人,所以才会和黛玉分享《会真记》,和她一起走进书中人物内心,一起去体味别人的喜怒哀乐。你的爱人能和你分享你喜欢的东西,能懂你喜欢的东西,本来就是一件特别浪漫的事情。 再如书里面特别温暖的一章《情切切良宵花解语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宝玉跑到黛玉的屋里和她玩闹,宝玉坚持要枕黛玉的枕头,还说"那个我不要,也不知是哪个脏婆子的。"与之异曲同工的是,黛玉不肯收北静王送给宝玉的珠串。 二人都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偏偏接受了对方越过那条线,这难道不是爱情吗?宝玉在黛玉面前特别放松,给她编各种各样的故事逗她开心、和她开玩笑、打趣她,玩她的手帕。 就这样,他们二人的感情在一次次地互相分享、玩闹中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再也没什么能分开他们的心。 03 我只关心你,照顾你的感受 宝玉,是贾府的二爷,很大程度上是贾府未来的接班人。什么好东西没有见过?长辈们疼爱他,外人巴结他。他自然会经常收到各种各样的礼物。但是,纵观全书,最让他上心的礼物是什么呢?是黛玉送他荷包。 黛玉以为宝玉把她送的荷包送人了,各种冲着宝玉发脾气。其实,宝玉把她送的荷包藏在了最里面一层的衣服,贴身带着。喜欢之人送的东西,怎可随便处置?何况他知道黛玉是个敏感细腻的女孩子,要是弄丢了她一定会很伤心,若不是喜欢,怎么会在乎她伤心不伤心呢? 宝玉在别人面前是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在黛玉面前却是体贴入微,生怕她有不舒服的地方。喜欢一个人,大概就是情不自禁想照顾她。宝玉怕黛玉刚吃完饭就躺着对身体不好,就拉着她一直聊天,和她玩闹。 大观园分园子的时候,宝玉也是只关心了黛玉住的哪个园子。知道她住了和她很配的潇湘馆,他也很为黛玉开心。而且她住的地方离他的怡红院很近,这也是宝玉关心的问题。他很想经常见到他的林妹妹啊。 偶尔他和黛玉吵架,黛玉说个"死"字他会讳莫如深。若不是在乎到了极致,怎么这个"死"字都听不得呢?有时实在吵不过,明明自己也很生气,但还是担心黛玉难过,怕她气坏了身子。 怕她一个人胡思乱想,会特意回来很温柔地宽慰她,给她讲亲疏远近,表衷心,让她放心,努力给黛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努力为她变成熟、照顾她的宝玉,又怎么能让黛玉不动心呢? 04 我的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别人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点:黛玉听到宝玉说了那句"什么金玉良缘,我偏说木石奇缘"以后,就很少再对着宝玉耍小性子、拈酸吃醋了。因为宝玉这句话彻底让黛玉安心了,黛玉再不会担心宝玉心里没有她这样的问题了。 这大概是宝玉对黛玉最深情、最坚定的告白了吧?无论家里长辈怎么想,无论其他人怎么看,你都是我唯一认定的那一个。我今生的缘分就是你。 一天天,一年年,从两小无猜到情投意合,走过漫长的岁月,陪在我身边的那个人一直是你,也只能是你。宝玉给了黛玉被坚定选择的安全感。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了吧。 作者:步宁凝,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