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保德二月二龙抬头


  黄河流域将农历二月初二称作"龙节",亦称"青龙节"。民间俗称"龙抬头"。二月初二,一般在惊蛰前后,这时候,春雷乍起,万物复苏,蛰伏冬眠的百虫开始活动。龙为鳞虫之长,它也抬头,到春分升腾,开始行云布雨。老百姓祭龙就是为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保德,二月二是个综合性的节日,它将"天仓节"和"中和节"的内容也融入其中,它既有龙的内容,也有忌狼、禳瘟的内容,但它的共性内容是迎丰收、求平安。
  二月初一为中和节,始起于唐代。本来是一个宫廷节日。这一天,朝廷要赐给民间瓜果和五谷种子,百官要给皇帝进献农书,表示对农业的看重。代代相沿,中和节便成了一个沟通官方和民间的重要节日,到了明代这种习俗广泛地被民间接受,一是民间互换种籽,调剂余缺。二是吃油炸糕,称为"熏虫"。到清朝又称"中和节"为"太阳节",大概是因为糕为圆形之故,所以,又将糕称为"太阳糕"。
  保德一直保持了二月初一吃油糕的习俗,但既不叫"熏虫",也不叫"太阳糕",而是和二月二挂起钩来,称之为"提龙头"。也就是将二月二一天的活动升华为两天。因此,有人将中和节和青龙节混为一谈。《阳高县志》中就有"二日,中和节"的说法。
  二月初二日被定为龙抬头日,既与节气有关,也与天象有关,这时候,每当黄昏时分,东方七宿(合称青龙)中的角星(龙头)就在东方地平线上升起,其他六星(龙身)皆隐没在地平线下面,故称"龙抬头"。
  关于二月二的传说,也很动听,道是大唐时武则天当了皇帝,自造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名字,把日、月、空三字合在一起,读作"照",取义日月当空,普照人间。这件事惹恼了玉皇大帝,你自比日月,我往哪儿搁?一怒之下,便传旨四海龙王,三年之内,不得向人间降雨。眼看人间颗粒无收,生路断绝,司管天河的玉龙按捺不住恻隐之心,给人间降了一场好雨。玉帝火上加气,将玉龙打入尘世压在大山底下,还在山前立了一块敕碑。
  孽龙违旨遭罚,永世受罪天涯。
  若想翻身回天,除非金豆开花。
  人们为了报答玉龙救命之恩,就想出了二月二炒豆子的习俗。
  二月二炒豆子,既附会了美丽神话,又是真实生活的写照。一过二月二,繁重的农业劳动开始,人们必须提前备办农忙时的食品。炒豆子不是为了应景,而是为了磨炒面。炒面既是一种方便食品,又是一种耐饥的家常食品。美丽的神话,反映了晋西北人民的生活状况。
  二月二的俗事,主要是"引钱龙",即洒灰线将住宅弯弯曲曲围住,然后经大门引入院中天地神位前,谓之"引钱龙"或"围舍",顺便做几个圆圈圈,就是前面所说的"打谷囤"。
  也有提壶滴水,用水围舍引钱龙的,但水不能断线。三日之内,人们要观察灰线的情况,如果被风刮得断断续续,就预示本年豌豆丰收。
  晚上要散灯。则是"天仓节"的内容。
  其他俗事活动还很多,诸如:女孩子们用彩纸条迭连成串,悬于室内叫"穿龙尾";众人分食过年的供品枣山叫"嚼苍蝇";吃糕或吃角子叫"填狼口";是日剃头叫"剃龙头",集结众人挨门逐户敲锣打鼓呐喊或吹奏演唱叫"禳瘟";把各家各户的垃圾收集起来,放在笸箩内,吹吹打打送出村外叫"送瘟"。这一天忌担水,以防担回狼儿子来。
  有的村庄如大黄坡、深沟等村,在二月初一至初三这三日内,还要张灯结彩、唱大戏、放烟火、闹社火,还要转九曲、送瘟,既有补过元宵节的意思,又有过天仓节和青龙节的意思。
  二月二日,许多人家要打"龙眼纸"(烧纸),以备清明祭祖用,据说用这种纸祭祖,对后人有吉祥之兆。
  这一天还要决定新一届会首,负责本年度的唱戏、过庙会及公共祭祀活动。
网站目录投稿:又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