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官场,剥开外衣,无非都是权力的角斗场,无论时代,无论包装,万变不离其中。 而其所有的表现形式,都可以归纳为:集权与分权,这两种形式。职场斗来斗去,都为了分权与集权。这是一体的两面,也就是所谓的道之阴阳,万法自然。 分权与集权,没有所谓的固定界限,最根本之处,在于视你当时所处的自然情况,以及你所认为的现实需要。 一般来讲,需要众人拾柴时,分权与人见多,天下已成,需要稳固之时,集权在己见多。 分权过多,分权过大,分权过长,组织容易尾大不掉,各种政策难以施行。集权过多,集权过大,集权过长,容易滋生崇拜,导致组织领导恣意妄为。 总之,分权与集权的优点与劣势此消彼长,没有谁对谁错,只有谁更适合当时组织情形的发展,也就是说,集权与分权是需要周期性的进行调整,循环往复。 对于组织内需要削权的事,通常都不是什么好事,对于很对人来说,这是件得罪人的事,也就是需要你去做红脸的角色。得罪了既得利益的保守集团,之后,当然就是他们联合阵线的全力反扑与你。 因此,组织领导,通常在干得罪人的事之时,通常都会假手与人,采取借刀杀人之计,坐收渔利之便。 那么,讲到职场中的至尊削权术,一般要三大核心原则需要遵守: 1、步骤要缓 削权是得罪既得利益派的事,需要循序渐进,事缓则圆。急功近利,只能功败垂成。因此步骤需要缓慢,采取温水煮青蛙之策,慢慢深入削权,将对方的权力,一点一点进行分化出来。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什么权力是对方可以放弃,是对方能够忍受被拿走的,这种蚕食之策,一是能够削去对方的权力枝叶,让其沦为孤独的枝干,二是可以避免对手的激烈对抗,将对方的情绪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保持组织稳定。人都是有忍受值,一般不超过对方的忍受极限,对方一般是不会反抗,或者是强烈的反抗。 2、内部掣肘 要施行削权计划时,首先要构建的削权体系,不是直接从对方手里夺权,而是将对方的圈里构建互相掣肘的削权体系。内部自乱,便无暇他顾了。如何使对方内部掣肘呢,每一个组织之下,都有各种小组织,每种小组组织下,又有很多微组织,每一种组织之下都有其领导核心,也就是所谓的集权重心,作为组织领导,你要削权,一般情况是削掉你下层领导核心的权力,用其所领导的圈子内部人员来对抗核心,形成权力掣肘之势。 3、错其根基 组织内领导的核心,权力的核心是什么?包括两方面:一是权力靠山;二是群众基础。这两方面构成了组织内领导的权力核心。失去任何一方面,在职场的发展都不会顺畅。在组织内削权,要削掉某人的权力时,需要消掉的东西,都要从这两方面去寻找,去执行。一旦挫败其这两大核心,对方的权力自然就会形同虚设,无法与自己抗衡了。 在集权与分权的问题上,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着一幕幕精彩大戏,有成功、有失败。几乎除了组织创始人在削权时容易办到之外,作为组织的领袖继任者,在削权方面大多难以驾驭。 汉时刘邦,采取高官厚禄的利诱策略,裂土封侯打下的汉朝组织,在其生前没有处理掉这种问题,到后来的继任者们,以及时感到麻烦与威胁。文帝削番削权,有心无力没有削番,景帝削番削权,有心力不足,采取试探性的削番政策,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最后草草牺牲掉了晁错之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大明王朝的继任者,建文帝,亦采取削番削权之术,导致了朱棣的靖难之役,最后身死,国未灭,却大位换人。清君侧噱头让朱允汶藏到了人间疾苦。削番失败,有人说是因为朱允汶性格柔弱,没有身经百战。这其实只是在细节上做文章,而真正导致其失败的是其削番的大战略上策略性的错误导致的失败。 为何如何评说呢?往后再退三百年,作为大清王朝的继任者康熙皇帝,他的削番策略却成功了,似乎他也没有身经百战。当然他的削番策略也是风险极大的,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可以,康熙也有可能失败。 在削番削权的问题上,作为组织继任者的帝王来说,秦皇汉武的汉武大帝,他实行的削番策略无疑是最成功与安全的,风险系数是最小的。 汉武帝手下重要的谋臣主父偃的削番之策,导致削番成功,一劳永逸。 是什么样的削番政策呢? 推恩令的实行。 利益均沾,亲者有份。 设么意思,就是皇帝给你的权力不是你一个享有的。 应该分给更多人享受,而分出去的权力,不是给你别人,而是给你本身的亲人。 这下看怎么办了? 你能反对吗?不能,如果反对,那你反对的是你的至亲。如果不反对,那他们感激的是皇帝老子的皇恩浩荡。 作为人类,谁不想手上握有些权力呢? 因此,只能是哑巴吃黄连了。 结果如何,权力被分出了,其围绕权力而形成的势力也就不存在,削番成功,避免刀割。 现在企业或组织,同样存在集权与分权的事情,也同样上演着削权的把戏。 各位《权术谋略》的伙伴们,你的单位组织有这样的情形吗?不妨聊聊你的精彩故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