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物质和心理扶助的意义——Psy525.cn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以来,高校贫困生占大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据统计我国关于高校贫困生的总数已达300多万,其中各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高达25%,而这些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高校农村贫困生由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之中,或缺乏可靠的经济来源,从而使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及未来发展受到制约与障碍的一种危机中,高校贫困生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与精神压力,因此,解决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是保障其能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课题。由于贫困和贫困文化导致贫困学生在学习期间处于一种精神不安与物质匮乏的危机状态而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种种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神经衰弱,呈现出例如性格内向、沉郁压抑、过于自卑、过于自尊、不善于与人交往等心理问题。因此,如何给予高校农村贫困生物资和精神上的扶助,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问题,并树立健全的人格,健康地学习、生活,进而追求积极向上的幸福人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二对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物质扶助。(一)完善政府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的资助政策和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等在支持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得对高校贫困生的支持有法可依。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要求地方、部门等配套投入,不能单单把通过学费增加学校收入、提高学费标准作为解决高校经费不足的主要途径。进一步落实和放款助学贷款政策,以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进一步设立分地区,分类别的贫困生专项基金,并积极拓宽助贫基金的筹措渠道。积极与社会各方面联合,建立适合学生的实践基地,拓宽勤工助学渠道,使学生既能发挥他们的学业专长,又能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给高校农村贫困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并以学生成绩为评价标准,给高校农村贫困生发放相应的奖学金,加强奖学金发放的执行力度,确保奖学金真正发放给真正需要的高校农村贫困生。(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我国目前的国家助学贷款来源于国家商业银行,实行政府贴息。由于银行的商业性,给贷款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立法的形式来规定和增加每年助学贷款的政府拨款额度,为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可靠的专项资金来源,降低贷款利率,实行较为灵活的分期偿贷方式,以保证学校愿付、银行愿贷、学生愿偿。国家拨款性质的助学贷款可以委托商业银行运作与管理。委托既熟悉高等教育又有专业评估资质和经验的中介机构对国家助学贷款个人信用进行评估。 三对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精神扶助。贫困大学生除了和一般大学生一样面临的众多发展的挑战,他们还因为家庭经济贫困而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心理压力及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排解,将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且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及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大多对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贫困大学生各因子分数高于非贫困大学生相应的因子分数,并在人际敏感、忧郁、精神病性以及总症状指数上达到显著水平。其中抑郁症状的检出率高达51%。长期的抑郁状态容易使贫困生丧失对美好生活的期望,陷入对生命价值否定的迷茫之中。高校农村贫困生沉溺于不如人的消极体验状态之中,将自己孤立封闭起来,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种负性情绪对农村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 (一)对高校农村贫困生进行情感教育。高校农村贫困生往往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感、焦虑感、封闭性、被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在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对其进行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者必须带着浓厚的感情,加强与贫困新生的沟通交流,并形成师生之间互敬互信的良好感情,以朋友的身份走进他们的内心深处。可以深入到贫困新生的生活中去,到学生饭堂中去、到学生宿舍中去,耐心细致地通过平等的谈心交流、相互探讨等方式,细心聆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形成共同语言,达成心理上的共识,实现思想上的沟通,并用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疏导学生,指导他们正确、辩证地看待贫困,树立自信,加强交往,积极面对人生。(二)对高校农村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高校农村贫困生常常处于被施恩的地位,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学习特性,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持教育与引导相结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高校农村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把被动的接受上升为精神动力,并最终转化为主动的行为,完善自我,回报社会,真正达到了资助他们的目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将受助贫困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在节假日到社区、孤儿院、福利院、敬老院等机构开展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暑假到经济不发达地区支教,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让学生在为他人服务中感受助人的乐趣,感受回报社会的乐趣,同时还可以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自我认可度。加强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意志考验和行为实践。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拥有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只有落实对高校农村贫困生的物质和精神扶助,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并在大学的起跑线上能拥有健康、健全的人格,才能为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周复.中国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建立.[N].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3】杜松涛,姚本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现状与展望.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杨曦(1983-),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 张素珊 已帮助过 87人 入驻年限 10.4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