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于制度措施跟进不够,集体腐败问题十分明显。所谓集体腐败,是指整个单位,包括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等公务人员,以单位或集体名义,用本单位、本系统的权力谋取或小团体利益的腐败行为。 着眼集体腐败的基本成因 集体腐败,包括集体贪污、集体索贿、集体受贿、集体行贿、集体走私等,就其犯罪因素,构成犯罪事实有其不同特点,明确各种集体腐败的多种因素,对抵御腐败有重要作用。 一是从经济方面分析集体腐败的成因。集体腐败在经济方面分析,就是那些掌握政治权力和拥有财富的人之间达成一种协议,一方用政治权力换取金钱,一方用金钱换取政治权力,这是经济人追求利润最大化行为的异化表现。一些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利用权钱交易,腐化公职人员,使公职人员在公共权力的行使过程中将个人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放弃公共运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租金越多,寻租的人就越多,腐败必然越来越严重。 二是从心理方面分析集体腐败的成因。集体腐败的发起者或主要责任人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是为大家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一个人的利益。而其他人认为自己不是主谋,只是既得利益者,于是相互推诿责任。一方面有法不责众的心理,另一方面是责任共担心理。有的领导为了小团体牟取暴利,不惜违法乱纪,认为集体分担责任,风险不大,于是就将个人意志转化为集体意志,由此形成集体腐败。 三是从动机方面分析集体腐败的成因。公共权力决策与其服务对象的经济差距,诱发了集体腐败的内存动机。有些集团借集体名义,借能为集体带来新发展机遇,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名义,规避法纪,钻管理不规范的空子。有些集体外部有巨大的利益诱惑,对负有人事权、审批权、执法权、监管权者,拉拢下水,腐蚀他们,形成"腐败见险共同体"。 着力强化对集体腐败的多措治理 集体腐败诱因的多样性,决定了腐败预防的艰难性。腐败重在预防,这样可以减少反腐败"成本"。腐败的预防需要种种措施和手段,包括思想、政治、法律、经济、行政上的种种手段,并使之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防腐目的。 一是坚持法律、道德上的预防。要建立法律预防机制,就要从立法、执法和法律监督各个层次,从刑法、民法、行政法、程序法等各个方面,制定法律预防手段。依法启动"单位犯罪"程序,追究相关法律责任。法律武器对集体腐败行为具有相当大的震慑力。建立道德预防机制,同时培养和提高全体公务人员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制定职业道德规范,形成公共权力主体不想贪、不敢贪的局面。 二是坚持制度、机制上的预防。反腐败不能治标不治本。每一种类型腐败的兴起都同特定的机制安排及其缺陷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找到诱发腐败的机制原因,才能达到治本的效果。通过实行惩罚腐败制度、职业资格的限制和剥夺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和官员引咎辞职等制度,建立严密的监控权力网络,对腐败分子形成不敢贪的巨大压力。 三是坚持社会面的预防。社会预防就是要发动全社会公民,对集体腐败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即建立一个全面的社会监督机制,对公共权力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具体实施,可通过新闻媒体实行舆论监督;举报、信访、批评、建议,实行公民监督,通过行使团体使命而进行民主监督。只有形成全社会的监督网络体系,集体腐败的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管控和预防。 着重突出对领导干部政绩考核 把"勤政、廉洁"等同对待。只有做到勤政,才能抵御腐败。当前,一些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在政绩观方面存在问题,除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外,还没有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在政绩上存在错觉认识,党组织及上级领导在如何正确评价和衡量政绩,如何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一是科学设计和建立政绩评价考核体系。要防止不适当地突出数字指标,单纯注重数字增长等偏向。如层层压数字指标,必然出现假数字,即要防止绩效考核指标过于细化,过于繁杂的偏向,又要防止着重眼前不注重长远,急功近利,透支未来等偏向。政绩考核体系的设计,既要看近期的变化,又要看发展的后劲。 二是进一步改进政绩评价方法。政绩评价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当前,要着重解决党组织评价与群众评价不一致的问题,一些地方只注重领导的评价意见,忽视群众评价意见。 三是重视运用政绩考核结果,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要防止领导个人印象重于考核结果,防止考核变为一种形式,领导个人意见主导考核结果的现象,同时也要坚决制止"一言堂"现象的存在。用对一个干部,等于树立起一面旗帜,会对广大干群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干部,等于发出一个错误信号,会挫伤一批干群的积极性,产生错误的用人导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