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派出所办事,天气39度,人都快热化了,进派出所有了空调刚想定定神、透口气,就看见前面那位办事的阿姨在和里面的办事人员吵架,其实也谈不上吵,阿姨声音大了点,里面的小姑娘一直在问,你究竟想问什么?态度不是太亲切,听上去就象有争执了。 我大概听了下,阿姨很着急,大概是儿子在机场/车站,身份证丢了,有些麻烦,阿姨拿着户口本,想办什么,我也没太清楚。反正讲了好几分钟,我也为她着急,反正我也没听明白。小姑娘一直在问:你究竟想办什么? 阿姨就急,越急越说不清,再被问:你究竟想办什么?阿姨更着急,后来就生气了。 一直到里面的领导出来,事情还是没搞明白,后来还是领导说不让阿姨转达,直接和阿姨儿子对话,似乎也不是很清楚,让儿子把电话转给那边办事的人员,达成了共识,说那边的派出所帮他出个丢失证明,办个临时身份证。 看结果这件事似乎也不违反政策,也是不为难的事,但纠缠了很久,而且派出所小姑娘委屈,阿姨委屈,阿姨的儿子肯定也满头汗吧。连我这个典型池鱼也被殃及,浪费我一个小时等他们办完应该三分钟就能搞定的事。 究其原因: 1、派出所办事人员缺乏同理心。 有些事只有轮到自己身上,才会理解事情的重要性。她每天就办的这些事,觉得非常简单,但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在派出所办的事都是有限的。可能一生只会办一两次,非常不熟悉业务流程。 而她一直在空调间里,一直办着自己熟悉的业务,自然理解不了一个刚从烈日下焦灼万分的母亲的心情。 2、当然大部分的原因还是这位阿姨对自己的问题描述不清。 说了大量与办事无关的事,儿子什么情况,什么性格都介绍了,却没有提到关键的地方,现在要办什么?只描述感情,没有清晰的表达诉求。 中国的办事机构脸难看,门难进就别说了,政府部门没有服务意识自然是不对,但是这位阿姨问问题的方式,交流方式都是雪上加霜,让事情更加难办。这是一种偶发性联系,如果没有这次办事,这位阿姨和这位派出所小姑娘一生也未必有交集,今后也大概率的遇不上了,所以双方都没有对这种联系当回事,也自然不关心对方的感受。 我就想到经常有人问我问题,我也会遇到这种"偶发性联系"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问题呢。 1、我会缺乏同理心,有些问题我会认为是职场中的共识问题,我自己也多次写过文章表述过,只要查查我的文章就知道了。 我一直认为,我的很多文章又没收费,你爱看不看,不喜欢不相信我的观点是你的自由,我又没义务教你纠正你。我开的是猎头公司,又不是收费咨询的,素昧平生,没有义务花大把时间回答陌生人一些很基础的问题。 现在我慢慢也认识到对于每个人并不是都有时间把我所有的文章都看过,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一样。真的想帮助别人,应该让他人知道自己的风格,如果能让别人多了解一些提问的方法,不仅他人会受益,自己也能提高效率,同样也能更好的了解各种层级的人。 2、更多的情况是很多有问题想问的人,就如这位阿姨一样,即使找对了人,也没有很清晰的表达,方法更是欠缺。效率较低。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喜欢哪位作者,认同Ta的专业性,和Ta建立联系,有了认为Ta能回答专业的疑问,希望得到解答,但是这位作者和你素不相识,你们的联系刚开始只是"偶发性联系",双方欠缺了解,完全是你有求于Ta时,地位也并不平等。 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些"偶发性联系"的技巧才能收到好的回应。 一、 前几天有小伙伴在Linkedin上留言,我回复了,他很感动的说,他给很多大伽留言,只有我一个人回了。实际上,本来我也不可能回的。只不过当时正好看到,正好有空,算是凑巧的状况。 因为他的提问和很多人的提问一样,基本不是有效的提问。这并不止是这位朋友,这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他的第一个问题是"我现在有职场上的问题,可以问你吗?"像这种表明自己的问题,却不说问题的,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回,在问题还没有提出前问对方有无时间没有任何意义的,毕竟是陌生人,没有任何交流前,无法肯定会花多少时间。而且难道我会回答:不可以吗。他肯定是希望我说:可以。但这种回答其实意义不大。 建议:真正有效率的方法是将自己的身份表达清楚,直接问问题。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开门见山,将问题理清楚,我的情况是1,2,3,问题是1,2,3,我觉得A XX,BXX,老师你的专业意见?可以有别的选择吗?或者我可以从别外哪里可以求助? 二、 我经常会遇到一些读者,希望加联系,或者加你微信,加你的要求是:我是XX,说了等于没说,谁知道XX是谁呢,很多情况下不加吧,似乎显得我很倨傲,加吧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从何而来,为什么要加你为好友。 建议:所以加陌生人联系方式时,应该表明一下身份,从何处知道对方的联系方式,为什么希望加为好友。这样成功率会高很多。也让对方对你留下个职业的印象。 三、 有时遇到一些奇葩的要求,很难回答. 比如有位Linkedin的朋友加好友后一直就是和我借钱,也没有任何理由,只是说现在遇到困难了,走投无路了,但什么问题也不说,只是因为他知道了我,我就有义务帮他吗?这种要求让人非常为难。 当然,找我最多的要求是跳槽找工作的,但这样最多的情况是给一份简历,也没有什么目标,只是问我们公司有没有职位,要知道我们公司有近200个顾问,有多个办事处和行业,我也不可能清楚的知道每个顾问手上的职位进展。 建议:尊重边界,陌生人之间借钱是极不合理的。 找工作求职,了解我的工作,当然可以找猎头问问,但是要先了解下什么流程是适合自己的,最好把自己介绍一下,让我推荐顾问或介绍流程远胜过不停问我"Hello,有适合我的工作吗?"更有效率。 四、 陌生人加了联系之后,会有不少人喜欢问"你好",这是最常见最无效的招呼方式,大家都很忙,这种无目的的问好是不会拉近陌生人之间距离的。 有一位读者,经常发"你好",发了很多次,有次我回了他你好,他立即回你好,可还是什么也没讲,我就问他:有什么事情需要我效劳吗(觉得自己像上赶着去提供咨询),他只是说,我有些职业上的困扰想问您,可以吗?我说:可以,不过我在出差,可能回答不及时,他又说:你什么时候有空,我再问。老天,你就不会直接问吗?等我有空了还要记得提醒你? 每个人的时间成本不一样。我的微信联系人不算最多,也有数千个,lindedin上有超百万的Follower, 不可能每个人逢问候必回,我实在是没时间鼓励每一个人,引导每一个人发问。 建议:如果没有实际性的交流,这样的问题就不要指望有回音吧。如果有要求直接提就行。 五、 有些读者洋洋洒洒大几百上千字,发一长篇没前没后的连标点符号都不全的,将自己的烦恼倒是说出来了,说的都是自己的情感性的问题,关键信息都隐藏在其中,让别人从中归纳总结。这也很考验我的耐心。 建议:咨询疑问言简意赅为妙,自己最好整理一下,问之前自己做些准备。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建立起较强的联系,没人空到可以只做情感热线。 六、 不同渠道的信息拥堵性不一样,有时候过于拥堵的渠道信息容易淹没。 比如我Linkedin上可能每天会收到几十条问题,有时候出差一不小心就翻页忽略过去了,而微信公号才做,才有几百个关注者,每天信息也不是很多,看起来就仔细很多,每条留言我都会看,有问题的基本都会当日回复掉。 建议:关注自己喜欢的作者各种联系方式,利用最有效的方式沟通。 "偶发性联系"有着很多局限,例如我非常希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可是我有全职工作,公司业务和员工是第一要关注的对象,还有很多其它的事务,对于我来说,时间非常宝贵。写作是业余爱好,也是我整理各类案例,回馈社会,精进自己的方式,如果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来问我问题,我虽然也愿意尽我所能给予意见。但是一般的咨询远程咨询都是得到的信息非常有限,也不可能深入的给到建议,因为这是不负责的,只能根据得到的信息,做些合理的判断。 能够帮到别人,当然是自己所愿,但也要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不影响正职工作和生活。所有的咨询都是免费的,但是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这就会经常不对等。 我也对陌生人间偶发性联系之间的沟通总结一些心得: 1、尊重别人的时间,尽量表现出自己的心意,会将偶发性联系变成弱联系甚至进一步推进真正成为强联系 和我咨询交流的很多小伙伴问题得到解答后就结束了,能为他们的成长解疑释惑,我也为此高兴。但有些人会定期表达一些对我的关心,甚至有位读者在咨询得到解答后给我发了个很大的红包,这倒不是钱本身的问题,而是觉得她非常尊重你的时间,这样你也觉得自己有义务关心对方后续的成长,慢慢就能更好的成为活跃的联系人。 2、自己的一般问题完全可以先做一些功课 比如很多人的问题都没有理清,有些基本的概念完全可以通过搜索解决。 3、让别人觉得你是值得交往的人 我交往的大多数事业有成的人都很谦虚,乐于助人,并没什么架子。但是都有极强的原则,同级别的交往都有收获。 在我写文章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以前不认识的人,也和很多人交上了朋友,也从中得到了成长。这些人无一不是和我有互动,而不是单向的只是加了好友。 比如,有些朋友在加好友后就一直有些信息交流,经常会关注我的动向。在Linkedin文章后留言,在公号留言,甚至在公号给我打赏,很多留言的专业性就会让我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相互给予才是好的社交原则,给予可以有多种形式,没有人真的一无所有,只能索取。真正让别人重视你,觉得你值得交往一定是有互动有互惠(并不一定是金钱)形式的。 4、问的问题有质量 什么叫有质量的问题?有很多人觉得自己不重要,经常觉得没把握会得到回答,实际上很多问题如果困扰你,可能就是职场上的普遍问题,回答了会帮助到其它更多的人的话,一般专家都愿意回答。 今天我在派出所遇到的事件,同样也提醒我: 1、换位思考,有同理心。想想如果那位阿姨是熟人就肯定不会出现今天的事件,而我当然不像这种派出所的办事员有义务回答一般网友问题,但是如果是职友,就一些问题探讨,还是应该换位思考,尽可能的理解别人。 2、尽量不要用祈使句回答问题,我总结了一下,今天派出所小姑娘最让人不舒服的是一直在问"你究竟想问什么?"这句话并没有错,但不像问句,像祈使句,祈使句有权威感,如果在熟悉的人之间效率比较高,但在陌生人之间会让人感觉有质问,命令的口气。我提醒自己,今后沟通即使是同样的意思,也不要这样用祈使句形式表达。我考虑了一下,同样的意思,如果问"你究竟想问什么呢?"就比前一句要让人好接受些。 3、沟通学问大,任何层级都有提高的必要和改进的可能。偶发性联系中沟通技巧很容易让人忽视,稍微重视一下,于人于己都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