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史书中并没有记载盂国这个国家,那我们是怎么知道盂国的存在呢?这都是因为从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找到了有关盂国的线索。"盂"在古代是指专门盛放液体的器皿,如果要对"盂"追根溯源那就要从原始部落时期开始说起了。根据推测,盂国建立于商朝时期,当时盂国国内自然条件十分优厚,食品收成良好。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盂国,看看这个神秘的国家到底有着怎样的一段历史。 甲骨卜辞显示,商代有两个盂国,一个在殷西,商末被文王所灭的邘国(河南沁阳市邘台镇、西万镇一带);另一个在殷东,即为本文要讲的盂国,两盂国可能有一定渊源。盂国夏朝时就已存在,《竹书纪年》记载:"夏后即位七年,于夷来宾。"此于夷当来自卜辞中的盂方。盂国在一期卜辞中显示为商朝成员国,伯爵,并配有商王的军事驻地,但到了五期卜辞,盂国又成了商的敌对,帝辛十祀东征人方日谱中,盂国赫然在列。 也就是说,帝辛东征人方,是从盂国开始一路征讨,可见盂国成为商末一大威胁。盂国的具体位置在哪?根据卜辞"王其奠元眔(dà)永,皆在盂奠",元、永两国都经过商王朝的置奠,盂国显然也被置奠了,并见于同版卜辞,盂国当与元国、永国相距不远。元、永在今河南永城市境内,郭沫若在《卜辞通纂》中说:"盂方者,乃殷东方之国也,地在河南睢县。"《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记载,楚宋争霸时期,宋襄公曾在盂地举行了一次会盟,召集楚、陈、蔡、曹、郑、许等国,却中了楚成王的圈套。这里的盂地即在今河南睢县。另哀公二十六年载:"六子在唐盂。将盟之。"也即此地。商代盂国应该就在睢阳境内。 "盂"是一种盛水器皿,下面有脚,可以加热,"盂"可能来自早期先民的一种"浴盆",最早是陶制的,用来沐浴。"孟"也是从"盂"而来,"孟"是接生(婴儿)洗浴。后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用途越来越广泛,渗透到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并按照不同用途不同功能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盂"。"盂"除了生活用需,也被上层用以记录重大事件的媒介。《战国策》里有"著之盘盂"的记载,盘盂,即盘杅,一种食物盛器,把自己值得彪炳的事件刻在上面便以传颂。早期盂人应该是个擅长制作"盂"的部族。 盂方在一期卜辞中就已经被商王征服,听命于商王。"贞令盂方归。"、"贞勿令归。"商王常令盂方代其出征讨伐殷东的敌国以夷制夷。比如"……盂方共人其出,伐囗师高。其令东会于高……"师高,是商王设在殷东的另一个军事驻地,商王令盂方向东前往高地会师,共同抵抗来犯的敌国。盂地水草丰满,动植物资源充沛,商王在盂地专门设有农地和田猎场,配有犬官。"乙未在盂,犬告有鹿。"、"盂犬告鹿,其从,擒?"商王去往盂地,犬官来报猎地出现麋鹿,贞问可不可以去捕射。卜辞:"在酒,盂田受禾。"根据考古,几千年前的盂地盛产一种小米叫"稷",也叫粟,稷是古代酿酒的最好原料,盂国当是个擅长酿酒制酒的国家。 但到了商晚期,由于商内部政治的日益腐败,盂国趁机反叛,脱离了商王的掌控。于是商王出兵讨伐盂国,卜辞"余其从多田于多伯征盂方伯炎"、"惟王来征盂方伯炎"等记载,商王亲自帅军征讨盂方,成为商末帝乙、帝辛两代开启十年东征之路的序曲。盂国的反叛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多年的酝酿,盂国从武丁时期附首称臣以来,被迫听从商王调遣。盂地一直作为商王朝重要物质及军事输出地,替商王室镇守东境,为了生存,盂国只能忍辱负重。而进入商晚期以来,西方周部族的崛起,商王室内部的混乱,给了盂国争取独立的底气。盂国本身国力不弱,有现成的军事武装,粮食充盈,人口众多,制酒业发达,这些优势为盂国的反叛起到了直接的作用。盂国错就错在单干,商王朝虽然势力大减,但残余势力尚在,连周部族这样的大族尚且懂得利害权衡,盂国的失败也是必然。 当然,战争必有损伤,商王朝虽然残酷镇压了盂部族的气焰,自己也落得个一蹶不振,致商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为周部族的正式崛起创造了时机。盂国亡国后,族人被分散各地,并到处开枝散叶,今山东、河南、山西等地均有盂人活动轨迹,《左传》中载有春秋不同盂地八处之多,这些盂地都来自邘国或盂国。武王定天下后,商代盂国故地成了宋国的领地,春秋时,盂地成为宋国西部重地,风光不减当年,许多重要国际会议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