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秦都咸阳考古发现"帝国府藏" 出土石磬上有刻文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出土的骨器 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秦朝的富庶时写道"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大意是说:将大鼎当作铁锅,将美玉当作石头,将金子当作砖块,将珍珠当作沙砾,(这些金银珠宝)抛弃得满地都是,秦国人看到了它们,也不觉得十分可惜。但秦朝究竟有多富庶呢?1月23日,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许卫红透露,我省考古专家可能找到了证明秦国富庶的冰山一角。 初步找到"路网"遗迹 徐卫红介绍,在经历了九都八迁的历程后,大秦帝国最终迎来了巅峰时刻,咸阳成了横跨渭河南北的第一座帝都。在几代考古人的辛苦努力中,秦都的面貌渐渐被揭开了面纱。近年来,秦咸阳城北区新一轮的考古工作拉开序幕,一步步踏查、一片片勘探,一件件遗物,一处处遗迹,述说着帝国辉煌的事实。 考古队在秦咸阳城北区自东向西探查,在海拔420米以南区域,核实夯土建筑47处。在紧接"咸阳宫"城区的西部,发现了大规模建筑遗址,总数计14座。 许卫红说,这些遗迹大都无城墙遗迹,但大都有边界痕迹。但她也表示,城墙只是界域地标的一种形式,不妨换一种思维模式。在近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中,在海拔420-430米区域内,考古队发现存在东西长近3千米的沟的痕迹,其东西高差与汉代成国渠走向近似。 近几年的调查中,考古队累计发现了3条南北向道路和一条东西走向的道路,这些道路宽都在50米以上,结合上世纪掌握的考古资料,许卫红初步判断,这些道路构成了秦咸阳城北宫区三纵一横路网框架。 大型国家府库或毁于烈火 几年前一位咸阳老乡一句随意的话引起了许卫红的注意,在老乡指引的一处猪圈的后墙附近,许卫红带着考古队的队员们清理出与制骨工业有关的骨质遗物600多公斤。包括骨料、坯料、废料、半成品以及各种铁质工具、不同骨器制作环节使用的磨石。这些在老百姓看来丝毫没有用处的骨头、石块残片,最后成了考古专家拼凑出可以复原秦时完整骨器生产工艺流程的有力物证。许卫红说,大批量精美的骨器半成品,及其镶嵌宝石的痕迹,折射出了帝国富足的物质生活。#p#分页标题#e# 经过两年持续的发掘,一组大型国家府库建筑也被考古专家们找到了。"我们发现的这个建筑基址其墙体厚达3米左右,总长110米,宽19.5米,最令人振奋的是出土了成批的编磬残片,其中数十件刻有文字,展示了秦代乐府‘金声玉振’的规模。"许卫红说。 许卫红介绍,这座建筑少门,没有建筑木材的残块,没有易燃和可再生利用的物品,还有两个大房间内空空如也,因此判断应该是一组大型国家府库建筑,或许还是存放编组石磬等礼乐物品的皇家仓库。 根据建筑基址上的土块有被烧过的痕迹显示,这座建筑可能毁于烈火,石磬残碎严重,散落区域极广,应该也是出于人为破坏。大量本来还可以使用的骨坯遭到废弃,说明这里曾遭遇过一场突然的变故。 虽然考古已经证实阿房宫未建成,但《阿房宫赋》的作者杜牧撰文称项羽火烧阿房宫的事件或许真的在秦咸阳城内发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