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着田野的风,我又走进了乡村。 院落错杂,屋舍俨然。村外是密密的玉米田,如绿绿的屏障,风吹动,枝杆摇晃。就像一汪湖。已经快收秋了,村庄里仍是安闲的。老人在街边坐着,说着闲话。旁边是店铺,门面小而杂乱,安闲的店主人,懒懒的坐在一旁。玩着手机,或是看着电视。旁边的一间小屋里,几个村人在打牌。周边围了一层。这个七嘴八舌,那个指点一下。忙碌一天,这是村人最好的娱乐和消遣了。 小村总是平静的。不管外面发生什么,到了这里就消去了一切压力。小村也是安闲的。任你千里万里,村人的生活也是波澜不惊。我曾到过一个小村,路边有一个人,坐在旁边。那人一年四季坐着,只不过是夏天移到路南,冬天移到路北。路边有个拐杖,他行动不便,就这样只是呆呆的看着你,看着路上的车行人,还有那马路。旁边一棵树上麻雀叫的正欢。这麻雀,就是他最好的伙伴吧。 午后的阳光照在他身上,白白亮亮。他坐在阳光下。在旁边投下一倒阴影。像一尊雕塑。走过他,总让人感觉安心。这日子并没有变。 也曾到过一个小村,从村后林子旁走过时,有个老人看着我好久,又对旁边走过的一个村人感叹:今天是怎么了,净见些生面孔!我心里忍不住要笑了,他们习惯了这安闲的生活,习惯了这巴掌大的小村,很少出去,也很少见外面的人。所以他们就感觉奇怪了。 还有一个老汉,一辈子没有出过村,一日随人去了十多里外的一个乡赶会,回来就感叹:哎呀,那乡真大呀,人真多呀! 但是,且不要认为他们就因此而排生,充满了敌意。相反,他们对生人是充满热情的。你要问路,他连指带划能跟你走老远,恨不得就跟了你去。他们眼里没有生人。他们没有城里人的隔膜与冷漠。他们是热情的,开朗的。甚至不相识就会冲你笑。也没有城里人那么多的芥蒂和机心。 在人多时候最沉默。越是人多的时候,人越往往越孤独、越冷漠吧。现在人太忙了,节奏太快了,常常失去了自己的本心。 小村是安静的,鸡鸣狗吠,日子缓慢。沉静的小街一天也过不了几个人、几辆车。那过的每一件东西都是他们品评的。他们就坐在路边或是发呆,或是扯几句闲篇。那走过的一只鸡,都能让他们看好久。到了饭时,端了碗就蹲在门边,一碗杂面条、一碗糊涂里,盛着的是百家的日子,小村的风云。 相较城里人,他们的日子舒缓而从容,就如同读书,城里人是略读,翻的很快很多,却过去皆逝。他们是精读,一本读一生,却读出了滋味,读出了深情,读出了幸福。 匆匆忙忙的人到这里都放慢了脚步,疲累的身心到这里就得到了放松。就像一汪沉静的湖水,映着生活最恬静的面容。你才会发现,原来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啊。朴实、朴素,淡静、从容。你才发现,其实千里万里的奔逐,何苦呢。名名利利的追求,又算什么呢?世界那么大,你天天奔走,能把世界走完吗;财富那么多,你穷尽一生、心胸再大,能把一切拥有吗?守一方小院,沉沉静静,从从容容,一锅烟火的平凡日子,才最踏实,最幸福。 小村的夜是最迷人的。静静的夜色里,几点路灯浮动。在街巷里有小摊子叫卖声,有孩子嬉笑声。还有几个老人,在门口的石板上、小巷里闲谈。这闲谈,是乡人最好的放松。谈神神鬼鬼、风流轶事、悲悲喜喜。可以世界风云,也可以小村天地,扯一通,烧几根烟。谁一个哈欠,"哎呀,睡吧。"站起来,哪处的门一响,灯亮了又熄了。 一条条街道空了,一处处灯光也熄了。只有那秋虫,在墙角、草丛里扯劲的歌唱。吱吱、啾啾,热烈而多情。 乡村的夜那么静,乡村的梦那么酣。像一汪湖水,没有一点涟漪。 秋日的小村,会有些热闹。家家在门边、院里围拢了一起剥玉米。玉米刚从地里收来,堆积成小山。一家人坐在一块,每人都是开山工,眼看着那绿山一点点变小,一个金光灿灿的大山重又隆起。这些玉米棒子顶部总要留两三片叶子,叶子最后捆在一起,编成一串串玉米棒子。棒子黄灿灿挂在村杈、墙头、屋檐,是乡村最亮的炬火。玉米棒晒干了,一家人又围在一块剥玉米粒。大箩筐里,先用镙刀在玉米上划几道豁口。然后用力一剥,籽儿就哗啦啦流到了筐里,像清亮的泉水,像月光的呼喊。 圆月下,一家家欢声笑语,在一块剥玉米,劳作着。这是蒲地中秋节最动人的乐章。直到深夜,夜露潮去,天地如涂了牛乳,漫天皆白才散。"中庭月白地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虽无此雅致,但感觉庶几近之。剥久了,手会疼的。姥姥就心疼,说都去睡吧。她手硬有力不怕疼。我们都睡了,她还要再剥一会。那哗啦啦的响声,又是我们最好的安眠。 作为乡村的孩子,我是那么喜欢小村。这种喜欢,是骨子里的喜欢。偷点空,孤独时,或是有了烦恼,就要到村里走走、转转。看看走动的村人,看看错落的屋舍,就感觉到了力量和温暖,它是游子最有效的治愈系,它是游子的梦。 每一个游子的梦里,都有一方小村,几间屋舍,一棵老树,还有那乡愁一样飘动的炊烟。 王自亮,河南省长垣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