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加强并搞好军工文化建设,既是行业发展的必须,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实际行动。军工文化伴随着军事工业的发展,走过了光辉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展示着美好的前景。"国家利益至上、竭诚服务国防"的核心价值观和"两弹一星"精神与载人航天精神,已成为当今军工人共同的精神财富。 军工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不断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军工文化的内容。从三皇五帝形成中华文化的源头开始,中华文明进入了第一个阶段。从夏商开始,中华文明走向成熟。积淀深厚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以充分体现时代性和时代特征。因此,潜心研究并总结五千年来中华历史文明化建设的规律,把握其规律性,认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然后把军工文化放在中华文化这个大文化背景当中去研究、去创新、去建设,以便摸清和把握好军工文化建设的规律性。从历史角度来看,军工文化可以分为古代军工文化、近代军工文化和当代军工文化3个历史形态。 古代军事工业历史悠久,军工文化萌芽随之产生。 人类文化学研究表明,人类从群居生活时期,战争就开始了。而战争需要武器,于是兵器制造应运而生。伴随着兵器生产的出现,与之相配套的价值体系、制度安排、操作规范和技术工艺等文化因素也逐渐开始出现。就我国而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的秦国,之所以能灭亡其他诸侯六国,除了政治、经济方面的因素外,与他在武器方面的领先地位是分不开的。秦国拥有先进冶炼的秘密技术,并在全国统一建设兵器作坊,还统一管理兵器生产,实行从相帮、工师、丞到工匠的四级管理制度,规范了武器的制作工艺,实行标准化生产,当时生产出来的兵器尺寸相差的范围在几毫米之内。这些伴随着古代兵器制造而出现的文化因素,都可以看作古代军工文化的萌芽。之后,随着古代军事工业的不断发展,古代军工文化逐渐形成。 近代军事工业的发展,使军工文化取得了新的进步。 18世纪末世界产业革命之后使全球军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出现了生产枪炮、弹药的兵工厂,近代军事工业随之兴起。19世纪60年代,我国以官办军事工业建立新式的陆军、海军为主要内容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兴起。尽管这些工厂从原材料、设备到生产技术、产品图纸大都依赖外国,但它仍然是中华民族军事工业的开端,它所反映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有它一定的积极意义。辛亥革命以后,各地军阀为增强自身实力,也新建了一些兵工厂。1927年以后,国民党政府设立了一些军工厂。抗日战争开始以后,这些军工厂或被日军侵占,或遭受很大的损失,生产几乎停顿。因此,中国的现代军工体系一直处于初期状态。这个时期,民族军事工业也创造和产生了一些与民族工业相适应的近代军工文化。 先进的军工文化是伴随着人民军工的发展而成长的。 先进的军工文化是伴随着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步形成的。我党从1927年领导革命武装斗争之始,就十分重视建设自己的军事工业。当时,在各个根据地大都有自己规模不等的兵器修械所。到1931年10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在江西省兴国县莲塘区官田村成立的中央红军兵工厂(亦称官田兵工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工事业创建的标志。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几十家军工厂。 从1927年到1949年的22年中创造了璀灿的军工文化,人民军工制造了大量的武器,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作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军工领导干部,造就了一大批军工专家,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军工经过近60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已经建立起武器装备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具有相当水平的科研、试制、试验、生产和教学能力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人民军队如虎添翼,在历次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反击侵略者的战争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中作出了卓越贡献,震了军威、扬了国威。在建设人民军工事业的豪迈画卷中,军工行业积淀下来了许多光荣的历史传统,积累了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军工文化体系。 建设好军工文化已形成共识 国防科技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是先进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肩负着保障国防建设与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促进祖国统一的重任。建设好军工文化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军工文化以其先进的文化理念贯穿于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生产、经营、教育、管理的始终,推动着军工生产力的发展,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高度的凝聚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和非凡的感召力,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全体军工人深切感到,建设先进的军工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军工企事业单位发展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不断提高军工人素质与能力、促进军工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全行业提高创新力、增强凝聚力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实践使全行业认识到,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对全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些精辟的论述表明,我们党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规律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军工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军工文化建设要始终走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前列,就必须把军工文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继承和弘扬军工优良传统的迫切需要。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人民军工走过了78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建国以来,我们依靠自身力量,又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高新武器装备和绕月探测工程为主的辉煌成就。与此同时,孕育产生了"国家利益至上,竭诚服务国防"的核心价值观,"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些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构成了特色鲜明的军工文化的精髓。军工人在继承和发扬军工优良传统的同时,正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军工优良传统来源于军工人的长期实践,军工人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继承、弘扬、创新、丰富、发展这些优良传统。军工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军工优良传统正在发扬光大。 大力加强军工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军工、促进军工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举措。 军工文化是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国防科技工业肩负着促进国防建设与国民经济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国家安全和实现祖国统一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国防科技工业正在认真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要圆满完成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和重大工程试验任务,就必须推动和谐军工建设、推动军工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两个文明"一起抓,大力推动和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在军工文化建设中,引导职工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不断丰富军工人的精神生活,提高军工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军工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军工人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活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军工文化已成为军工人的自觉行动 伴随着军工文化的深入开展,军工文化已经逐步成为军工人的自觉行动。 军工文化已成为全行业改革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军工行业认真开展军工文化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经过全行业上下联动和多年的共同努力,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军工文化建设体系,使军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全行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显著增强,极大地提高了全行业热爱军工、建设军工、奉献军工的激情。整个行业员工的素质明显提高,员工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实现国防科技工业平稳、较快、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精神动力。 军工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全行业在军工文化建设中,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总结,取得了各具特色的长足进步。很多单位撰写了一系列军工文化理论文章,逐步明确了军工文化的一系列基础性理论问题。不少单位还编辑出版了军工文化的专著,比如《安全至上》、《中国的保尔——吴运铎的故事》、《企业素质与文化基因》、《跬步之行》等。许多单位还举办各种活动,中核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承办了 "传承核工业精神,开创新的辉煌"先进事迹报告会。许多单位组织了运动会、技能大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建设的"北方兵器城"已经成为享誉行业内外的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很多单位结合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举办的反映军工人风貌的演出,丰富了军工文化建设的载体,逐渐成为军工文化建设有效的实践途径。 首批示范单位和教育基地为全行业军工文化建设提供了经验和样板。 在普遍开展军工文化建设的基础上,经各军工集团推荐、专家评估,2007年中航第一集团公司沈阳黎明公司、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等包括核、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等六大行业在内的12家单位荣获首批"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示范单位"称号,812厂等11家单位荣获"军工质量文化示范单位"称号,"北方兵器城"荣获全国首家"军工文化教育基地"称号。这些单位受到国防科工委命名和表彰。他们是各军工集团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军工文化工作上取得了突出成绩的单位。很多媒体都对他们的经验进行了宣传报道,行业内外、社会各界前往参观学习的络绎不绝。他们的经验已经在全行业逐渐开花结果,较好地发挥了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 军工文化建设迎来新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以来,军工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军工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日臻完善。 为了加强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协调,2006年6月,国防科技工业成立了由陈求发任组长,黄强、司德鹏任副组长,机关有关部门、各军工集团公司、军工高校负责人组成的军工文化建设协调小组。各地各单位也都明确了军工文化的领导和部门。由此,形成了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和各军工企事业单位纵向的军工文化建设协调机制,加强了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总体统筹和协调。2007年下半年,国防科工委调整了中国航天科技文化交流协会的职能,作为军工文化的常设机构并按程序调整主要负责人。2009年1月,又将军工文化协调小组办公室日常管理工作职责划归该协会。从而使军工文化的日常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 军工各单位已经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建的军工文化建设机制。目前,全行业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抓、主管领导同志具体抓、分管部门精心组织、职能部门狠抓落实、全体员工积极参与的军工文化建设工作格局正在形成。 军工文化建设思路更加明确。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国防科工委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军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的主导文件以及《军工文化建设指南(试行)》、《关于加强军工文化培训的若干意见》、《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认定办法(试行)》、《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认定办法(试行)》等四个配套文件,就军工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内容、基本原则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使全面开展军工文化建设工作有了比较可行的依据。 军工文化建设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全行业的各级领导、专家和实际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军工文化建设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探讨。在首届军工文化建设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中,共收到征文266篇,有68篇论文荣获特别奖和一、二、三等奖,有10个单位荣获组织奖。以这些获奖论文为主要内容、公开出版的《军工文化论文集》被业内专家称为全国行业文化第一部理论专著。"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后,机关有关工作人员、实际工作者和军工文化专家经过多次探讨,几易其稿,提出了"探月精神"。编写了首部全面反映"两弹一星"精神的专著《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自主创新勇攀高峰》。北京理工大学成立了军工文化教育研究中心,开展了"军工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等课题的研究,并荣获军工行业软科学第一个科学进步二等奖,该校还首次招收了军工文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国防科工委开展了"军工文化实践途径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份在全省军工企事业开展了"军工月"活动。共建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开展"军工文化月"的建议,已被采纳并付诸实施。军工各单位开展了以弘扬"国家利益至上、竭诚服务国防"核心价值观和 "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核心内容的军工文化建设,军工文化的感召力、激励力和社会辐射力进一步增强。 军工文化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 各单位在国家及军工行业的重要节日、纪念日、活动周、宣传月期间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热情讴歌人民军工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展示军工人自强不息、团结一致、奋勇争先的时代风采和军工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职工的士气。2008年以来,有近千名领导干部、专家和劳动模范通过观看"神州七号"飞船和卫星的发射受到了生动的军工文化教育。军工行业自编自演的反映军工人情怀的"军工之歌"以及"军工娇子"、"光辉历程"、"军工颂歌庆回归"等大型文艺节目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受到行业内外广大干部职工的普遍称赞。《中国军工报》的"军工文化"专版,受到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广泛关注。《军工魂——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风采录》、《军工文旗——军工文化示范单位风采录》等"军工文化丛书"一批专著受到读者欢迎。2008年10月首次"军工文化月"活动丰富多彩,如火如荼。航空工业创办的《军工文化》杂志和职工服装大赛受行业内外的关注。各军工企事业单位富于个性的劳模文化、班组文化、成本文化、精益文化等,促进了军工文化建设在基层的推进。全行业军工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军工人的素质与能力明显提高,军工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大增强。 军工行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热爱军工、建设军工、奉献军工的激情进一步高涨,涌现出以杨为民、马祖光、吴大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时期楷模,以张立同、毛二可院士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团队,以唐建平班组为代表的模范班组。军工人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新的提高。随着军工文化建设和军工行业取得的辉煌成果,军工对社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社会各界了解军工、关心军工、支持军工的情结不断高涨,军工行业及军工企事业单位又重新成为了人们向往的热门行业和自觉投身的崇高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