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写作我是这样想的


  文 拾麦穗的路人
  我是一名教师,理科教师,高考时报考的是物理系。
  好几次,有人问我,你这样喜欢文学,为什么当初不报考中文系呢?
  在高二文理科分班的时候,我确实纠结过,报理科还是报文科?我的数理化成绩不错,而我却又那么喜欢文学。但我最后还是报了理科,确实在当初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现在回想起来,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使得我在专业之外,还能有这样一个对文学的爱好。
  我是在2001年5月开始,在网络论坛上发表文章的。我先后到过榕树下,中年论坛,洞庭湖畔,中财论坛,红袖添香等地方发表文章。也去过黄河论坛,黄河论坛演变成现在的黄河文创号与黄河微信群。
  2006年,我换了工作单位,全新的工作需要我集中精力全力以赴,慢慢地文章就写得少了。再加上那时兴起了微博,不少原来在论坛里玩的人,自己去开微博了,论坛上人气越来越少,后来有些论坛陆续关闭,发在论坛里的文章也丢失了,我也停笔了。
  直到2016年底,我才重新开始了写作。
  一、我为什么要写作呢?
  生活中有人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时常自己问自己。没人逼着我写,我为什么要写呢?
  写作对于我而言,是一种心灵的需要,而不是生活的需要。我从来没想过,我要通过写作来赚钱。有人通过写作来养家糊口,达到财富自由,这样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有些后来成名的作家,生前穷困潦倒,要靠别人救济过日子,莫言的若贝尔奖奖金,还不够在北京买个房子的。
  简书上有朋友发文,谈自己为什么要写作时,有人说,我喜欢写,有人说,我写后感到愉快,有人说,写作可以放松自己。也有少数人说,学习写作就是为了赚钱,我想,这样的人,注定要失望的,要成为一名善写的写手,不是短时期内能够达到的。
  我从小热爱文学,喜欢阅读。关于我的阅读经历,我在后面还会讲到。我刚开始上网时,正好是我人生的底谷期。那时,我深爱着的大哥去世了一年多,我还没有从痛苦中解放出来,没有找到很好的释放通道。还有,因为工作调动的事,我与领导闹得很不愉快,终日郁郁寡欢。
  我的先生很关心我,给买了电脑,想让我有个消遣的方式。我开始上网玩论坛,把自己心里对大哥的思念,自己的忧愁,用文字表达出来,得到了网友的积极回应。
  我对自己写的东西有了信心,同时心情也得到了化解。我现在为什么喜欢简书,因为它像以前的论坛,可以直接在文章后跟帖,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互动交流,这个要比公众号好许多。
  写作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写作可以治愈心灵。写作是一个通道,让自己与自己对话,而更好地认识自我。写作,可以使自己的内心敞开,我们很多时候内心是封闭的。
  通过写作,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表达对生活的爱,对家乡的爱,对亲人的爱,对朋友的爱,还有对大自然的爱。
  写作时,让自己的情绪与时代结合起来,这个时代包括自然、生活、气象、文化现象等。从而来认识自我,进而达到认识世界。
  周作人说:写作,要么有意思,要么有意义。我想我现在写的东西,仅仅是在有意思这个层面上。
  二、我是怎么样写作的?
  我刚开始写作时,没看过写作方面的理论书籍,也没有看过文学史。
  我写自己心里感受最深的东西。写出来的东西,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我主要写的是叙事性散文,还有游记,感觉写这个自己比较驾驭得了。我们每个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裁,集中这个体裁,深入研究下去,不要什么体裁都要学,学得不精。
  对于写叙事性散文,我是有一些体会的。
  我写了一些文章比如《怀念大哥》《给天堂的一封信》《母亲节的念想》《我和我的父亲》《侄女比我小十岁》《我的姨婆》《妈妈的粽叶》《每逢佳节倍思亲》《陪伴最心安》《蒸糕》等。这些文章都承载着我内心最真的情感。
  1、文学创作,要真和美。
  我的理解是:"真",真情,"美",完善,就是精确的表现。
  感情,不是喊出来的。我怀念大哥,怀念母亲,非常非常怀念。爸爸,妈妈,我爱你,我永远永远爱你。不是这样写的。是要在对具体的事物的不断的叙述中,通过细节的描写,来传递情感的,并通过精短的议论来突出生活本来的意义的。
  有一些文章,感情是真的,但是表达得不精确,这样的文章就不够"美"。有的文章,文笔很美,但是全文是空洞的华丽词藻的堆砌,没有真情实感,这样的文章就不"真"。还有,真,善,美是一体的。
  2、通过细节来表达情感。
  在《我的姨婆》里,有多次细节描写,很好地传递了情感。
  我写姨婆是有一定的源缘的。我出生时,就没有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从小缺少祖辈的疼爱,姨婆的关爱多少让我得到一些补偿。我一直想写出来,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我酝酿了几天,感觉差不多了就一气呵成写了出来,又改了几稿。
  当时我不断的回忆,记忆中的片段就越来越清晰。比如,姨婆到我们家里时,我在家门口,看到她从路口走过来时的那个样子;我与父亲去接她,走进家门时,她在用行灶烧东西;冬天,我们三个人闲聊,阳光照进来照在灰尘上,等等。记忆被激活了,那接下来的叙述与描写就方便了,可以说是文思泉涌。所以记忆对于我们写作的人来说,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我在行文时,是节制着感情的。但好多人看了我的文章后,说看哭了,想起了自己的姥姥,姨妈了。那为什么有这样的感染力呢?那是因为感情的表达,是通过细节来推进的,更容易进入到读者的心里,引起读者的共情共鸣,也就更具震撼力。
  摘录两段《我的姨婆》,体会其细节描写:
  "姨婆由父亲搀扶着,上了船。父亲划船,姨婆坐在船头,我依偎在她怀里。姨婆摸索着从包袱里掏出鸡蛋,在船帮上磕几下,双手搓一搓,然后小心地剥了壳,递到我手里,我一口一口地抿着温热的鸡蛋。阳光特别明亮,照得水面波光粼粼,也特别暖和,照在身上心里也暖暖的。我伏在姨婆的腿上,耳畔是父亲划浆时发出的"哗啦啦、哗啦啦"的水声,河水的清凉味从水面袭来,扑入鼻腔时,还融入了姨婆衣服上粗布的味道……"
  "记忆里有这样一个画面:母亲在纳鞋底,姨婆抱个脚炉给我煨蚕豆吃,空气中的尘埃在阳光的照射下飞舞着。两个人有一搭没一搭地拉着家常,我在旁边静静地呆着。"
  这样的细节描写,可以带动读者一起进入那样一个画面,进行情感体验,读者自然而然被感动到了。
  3、选择典型的材料。
  在写《我的姨婆》前,我有点担心,因为与姨婆相关的材料不多,怕支撑不起一个文章。我就尽力挖掘,几乎把所有的材料都用起来了,文章也立了起来。但是我们在写自己最亲近的人时,往往材料很多,那怎么办呢,一定要选择典型材料。
  在简书上的母亲节征文专题里,我看到一些好作品,也看到了大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写母亲,有太多东西可以写了,母亲有那么多优点,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写也写不完。于是有的作者写了很长篇幅,都是叙述,一件件事情,没有细节描写。
  那怎么做比较好呢,挑典型事例,通过细节描写传递情感。这个典型事例,应是你记忆中感受最深的事。像我写《我与我的父亲》,就挑了父亲盼女儿,父亲给我梳辫子,父亲给我买东西时付钱(他是供销社代销店营业员)加上我的心理描写,其他的一些关于他的性格品质等就用叙说手法,这样有详有略,通过情感这条线穿起来。
  母亲节征文,我用的题目是《妈妈的粽叶》,讲述母亲因为外孙喜欢吃粽子而去剥粽叶种箬叶的场景,表达母亲对小辈那种深爱,抒发自己对母亲的思念。题材切口小,可以更细致地叙述描写,从来更好地传递情感。
  接下来我要说的这个问题,也是我自己困惑的问题。
  4、文章的意义不要说出来。
  我有个老师,是我们市作协的。我写好了文章给他看,他说:结尾亮了,过了。我一开始以为他表扬我,后来才弄明白,他是说我不应该把文章的寓意说得那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就是说我们通过文章,来表达生活本来的意义时,这个意义不要说出来,为什么不要说出来呢?因为(1)你的意义是你自己的,不要说出来。(2)文章本身就有意义,不用说出来。(3)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让读者自己去悟意义。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早安,先生》
  1930年,西蒙.史佩拉传教士每人习惯于在乡间的田野之中漫步很长时间。无论是谁,只要经过他的身边,他就会热情地向他们打招呼。
  其中有个叫米勒的农夫是他每天打招呼的对象之一。
  当传教士第一次向米勒道早安时,这个农夫只是转过身去,像一块石头又臭又硬。在这个小乡镇里,犹太人和当地居民处得并不太好,成为朋友的更绝无仅有。但传教士并不妨碍或打消史佩拉传教士的勇气与决心。一天又一天的过去,他持续以温暖的笑容和热情向米勒打招呼。终于有一天,农夫向传教士举举帽子示意,脸上也第一次露出了一丝笑容。
  这样的习惯持续了好多年,每天早上,史佩拉都回高声地说"早安,米勒先生。"那位农夫举起帽子,高声地回道:"早安:西蒙先生。"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到纳粹党上台为止。史佩拉全家与村中所有的犹太人都被集合起来送往集中营。
  从火车上下来之后,他追究站在长长的行列之中,静待发落。在行列的尾端,史佩拉远远地就看出来营区的指挥官拿着指挥棒一会儿向左指,一会儿向右指。他知道发派到左边的就是死路一条,发配到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他的心脏怦怦跳动着,越靠近指挥官时,就越得越快。
  他的名字被叫到了,突然之间血液冲上他的脸庞,恐惧消失得无影无踪了。然后哪个指挥官转过身来,两人的目光相遇了。
  史佩拉静静地朝指挥官说:"早安,米勒先生。"米勒的一双眼睛依然冷酷无情,但听到他的招呼时突然抽动了几秒钟,然后也静静地会道:"早安,西蒙先生。"接着他举起指挥棒指了指说:"右!"他边喊边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右!"——意思就是生还者。
  文章戈然而止。换了你,肯不肯就此收笔?
  我刚来简书时认识个朋友,写餐厅里发生的事情,她在旁边观察了整个过程:一位衣着华丽的贵妇人,因为服务员不当心弄脏了她的衣服,就一定要老板开除服务员。到这里,作者就开始议论了,写了好几段话。我给她留言说:后面的议论多了些,如果我写的话,我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写对服务员的担忧,写对小孩子影响的担忧,写我的心情变坏了不觉得食物美味了。其他的让读者去感悟。她说原来没打算那么写,可是后面习惯性的写上去了。我说,文章要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悟。
  三、怎么提高写作能力?
  1、 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本来的意义。
  细致地观察,才写得好细节,用心观察生活,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积累写作题材。
  自从我重新开始写作后,我每天上下班走在路上,都是跟以前不一样的。自然而然地会仔细观察,那个酱鸭店原来是在外面摆摊的现在租了门面了;那个缝补衣服的女人,听说在城里买了房了,值得写吗?路边的绿植,一年四季的变化;小公园里老人讨论的话题;天天来捡垃圾的老人,都是可以写的。
  关键是你要走近这些事物,把这些常见的、习以为常的、平凡的现象,涵润在心中,融会贯通。当这些事物在内心感动到了你,才能激发出真感情,酝酿出好文章。
  还有去旅游,也要用心体会自己的感受。我记得在九寨沟时,我就专门花了一段时间坐在海子的旁边,闭上眼,用心感受,捕捉那种感受,留在记忆里。回来写了几个文章,把当时的感受融合进去。
  2、 好好读书,与智者对话。
  写不出的时候不要写,去读书。写不好的时候不要写,去读书。
  没有那个作家是不读书的。
  我们有时候可能模仿了作家的"语言的外壳"但缺少"思想的内核"。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
  我小时候读过不少书,小学三年级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封神榜》等。中学时,去老师家里借书读,读后讲故事概要与读后感给老师听,她再借书给我。我还到堂侄子家借《成语词典》看,自己抄下来,到表哥家借《收获》《钟声》等杂志。上课时在下面看小说。大学里也看书,刚工作时也看书,还写读后感,我最近翻日记时翻到的。我最近还写过关于阅读的文章。
  我从小大量的阅读,使得我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所以我刚开始写作时,写出来的东西大家看了认为不错。但我最近写的东西,我自己总是不满意,那怎么办?唯一的办法是阅读。
  所以之前我报了寻虎老师的《文学阅读之路》的讲座,为自己找到了一份阅读的地图。我最近一直在看"五四"时期的名家散文作品,周作人,梁实秋,林语堂,朱自清,沈从文等,还在网上听朱光潜《谈美》,还听《欧洲文学史》。我觉得阅读要做笔记,这样促进自己思考,把读到的东西,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来写,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我以前阅读时,大多数看的是小说,关注的是故事情节。那现在呢,看散文多一些,那看什么呢,就是联系作者写作时的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是怎么样来精确表现的,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核,这种东西就是靠悟的。
  3,认真修改: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
  有的朋友写好文章后眼睛一闭就发出去了。里面错别字有,逻辑不通有,主题与内容不搭有,明显的问题一看就可以看出来的,没有修改。还有排版,格式问题等等。
  文章就是像我们的孩子一样,那孩子带出去给人家看,是不是应该洗个脸,穿件新衣服呀。我在简书常常给人指出错别字,看到了不说难受。当然,有时候反复检查没检查出来也有的,我自己也有这样的情况。
  我修改文章一般有三个层面:
  (1) 先琢磨文章出意了吗,就是我要表达的意义表达出来了吗。这个也是我欠缺的地方。还有内容与主题是否贴近,内容有没有烘托主题。如果没有,要么改个合适的题目,要么改内容,该删的删,该补的补。
  (2) 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
  (3) 句子是否通顺,用字、用词是否贴切,还有标点符号的使用。
  多读几遍,体会文章的节奏、韵味。
  我一般文章写好后,发给几个要好的朋友看,让他们提意见,同时自己也思考。他们的意见综合自己的想法,出一个修改方案,有时候可能要做大的改动,文章格局需要变化。一般两天后着手修改。修改后再发几个朋友。到最后了就是关注句子、字词,以及细节描写的生动与合理。
  好的文章是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而成的,这会让你的文章从平庸中脱颖而出。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了提升。
  上面我从三个方面,为什么要写作,怎么样写作,如何提高写作能力,谈了自己的认识。
  写文章,追求情真、实诚、简单、逻辑。作为写作者,保持善良、自信、童真、敏感、公正。坚持思想的自由,保持人格的独立。自勉。
网站目录投稿: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