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高校学术讲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高校学术讲座是增强大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学习的重要补充,但随着学生活动的多元化,大学生的需求增多,对听讲座已不是那么热衷,甚至是"被听讲座",笔者作为一名团学工作者,通过对大学生听讲座的调研,分析大学生"被听讲座"的现状,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
  【关键词】学术讲座;管理;对策
  一、学术讲座對大学生成长的积极意义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讲座是学术交流和社会知识的集散地,是思想交流、汇聚的重要载体,是信息互换、升级的重要载体。通过大学生讲座,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在这里交流思想,传播先进理念,这对营造高品位、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具有重要意义。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讲座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通过讲座,可以拓展大学生思维的宽度和高度,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英国作家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自从高校有了学术讲座这个重要的平台载体,大学生和讲座的专家学者交流沟通,大家有了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三)搭建师生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大学不仅有大楼,还有大师。梅贻琦在北大校长就职演讲中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仅包括了本校的名师,成功人士,还有来自其他高校、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客座教授都是我们思想交流的对象,通过讲座,了解他人的思想,洞察世间人生百态,对我们生活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学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启迪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眼界,让我们对社会有正确的认识,丰富了我们的人生,避免了弯路,更快更顺利地成功抵达彼岸。古人云: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可见与人交流的重要性。而大学生听学术讲座正是锻炼、提升自我交流交际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二、大学生听讲座的现状
  讲座可以丰富大学生人生,丰富大学校园生活,但当下大学生却好像不以为然。作为一名团学工作者,我在本校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做了一个调研。问卷调查对象包括我校所有的校团委学生干部、各系团总支学生会的所有干部、大三大二学生各200名,总共学生600名。共发出600份问卷,回收580份。从回收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有25%的学生不喜欢听讲座;听讲座的频率:有10%的同学一学期听一次讲座,仅有30%的同学每月听一次讲座;学生听讲座的初衷:15%是个人学习感兴趣的知识,有20%同学认为符合自己的专业和规划,25%是对演讲者慕名而去,有10%是为了通识教育,有30%听讲座是不知道为了什么,莫名其妙地去被听讲座。通过问卷,27%的同学认为讲座没有什么意义,听不听讲座无所谓。
  回忆我们大学生活,辅导员及系领导就对我们要求,每月读一本书,每月听一次讲座,想想那时的大学生听讲座是那么的积极和激动,碰上一些针对性强的讲座或者名气较大的专家学者,我们早早去占位置,去晚了过道都挤满了人,可谓人满为患,时至今日,为什么大学生听讲座是被听讲座,听讲座成为一种负担,笔者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大学生对学习缺乏规划,没有静心学习。大学生经历了填鸭式的中学阶段学习,进入大学,大部分同学学习方式没有转变,还没有主动学习意识,对学习的认识不够,认为把自己本专业学好就够了,其实不然,大学是知识和社会信息的集散地,大学生需要在大学校园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与众不同,才能鹤立鸡群,但大多数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大染缸里,渐渐变得浮躁,不能静心学习,沉溺于网络、游戏、兼职和社会活动以及各种考级等现实问题充斥着大学生本该安静的生活。在大学生闲暇时间,大学生觉得听讲座,开阔眼界,提高人文素养不如英语过级、考个职业资格证书甚至搞个兼职来得实在。笔者在问卷调查中,一些学生认为"听讲座没时间"是讲座遇冷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学习途径的多元化,讲座对学生的吸引力减弱。由于大学生学习途径的多元化,不再是20世纪的大学生主要靠教材、图书馆及讲座传授知识,现在的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电脑成长的一代,他们学习的途径很多,图书馆、教材只是他们学习的一部分,手机、iPad、电脑是他们学习的三大载体,他们在网络环境下要听讲座易如反掌,与大师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多,因此学生选择面增多,对良莠不齐的讲座并不太感冒,学校领导为了讲座的入座率,学生被迫听讲座,苦不堪言。
  (三)讲座针对性不强,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从讲座的组织者来看,有些讲座是为了完成某种任务,一厢情愿地认为是大学生需求的内容,领导、老师通过私人关系请人来校园做讲座,顺便领取报酬,这种讲座是大学生不感兴趣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调研中,大部分同学认为讲座缺乏趣味性、内容没有实用性,听这种没有实用性的讲座,与其去浪费时间,还不如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有时组织者为了讲座的入座率,指定班级去听讲座,这种应景式的应对之策违背了讲座的初衷,压抑了大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会造成逆反心理,甚至对讲座产生厌烦抵触情绪。 (下转第81页)(上接第72页)
  三、加强讲座管理,增强讲座吸引力
  (一)注重讲座开展的总体规划,增强讲座的实用性。讲座的举办,是为了促进学术交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大学生讲座就要考虑受众群体——大学生,倾听大学生的心声。因此讲座组织者要对讲座进行总体规划,有拓展专业知识类讲座,有丰富大学生人生的励志类讲座,还有提高人文修养的通识讲座。讲座内容要有针对性,如大学生英语过级针对大一大二同学,大学生职场技能针对大三大四同学,励志类讲座适宜大一新生。如我院邀请校友回母校讲座,主要请该系的学弟学妹听讲座,大家有共同的专业背景和就业领域,这样大家互动就有共同话题,产生思想的共鸣,其他专业的同学估计也只能当故事在听,意义就不大。跨界的思考有时容易迸发出不错的灵光,能共鸣的毕竟是少数。留学讲座、推销课程,类似这种商业性质的讲座就是一部分同学感兴趣的,这种讲座只要告知就是了,不要强求学生都参与。endprint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引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开设的讲座内容涵盖丰富,包括学术专题、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学校开设讲座也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拓视野、拓展学习的机会,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学生自我要求不高,课程老师缺乏引导和讲座资源类型少等方面是大学普遍存在的现象。学生在大学主要靠自身规划学习,如果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适当强制学生听讲座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提升讲座的前期宣传力度。讲座组织者可以多种形式开展前期宣传,大力宣传讲座的内容,如讲授者的成长背景和专业背景,讲授者的主要成果等等。多种途径宣传讲座,除了传统的宣传模式海报,还有微博微信,学校官方APP都是宣传的主要途径。要有选择地听讲座,结合自身实际,合理规划。在听讲座前先查询资料,对主讲师和讲座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挑选自己感兴趣、对专业学习或能力提升有较大帮助的讲座去听。大学生只有了解了讲座的基本内容及其成长背景、教育背景,有利于大学生对讲座的了解,通过听讲座,学生更进一步了解该知识,才能够与专家学者进行交流互动,否则听了讲座也云里雾里,不知道所以然,很快就忘记了讲座的大概内容,雁过留声,这样的讲座效果肯定不理想,也不是组织者的初衷。
  (四)听讲座方法要科学。听讲座,就是学习,学习就要有学习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带上笔记本和笔,专家学者讲到重要的地方,不妨记一记笔记,作点符号,讲座结束后思考一下,这样对讲座的印象更深刻。讲座一般都是在这一领域的成功者或者佼佼者,要对主讲者怀着一颗尊敬的心,主讲者能在讲台上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要谦虚地聆听他人的观点。讲座更多的是学习他人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听了别人的观点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不仅仅是听故事,要听故事背后的努力,思考别人的人生对你的启迪。讲座指的是主讲人向听众讲授某个领域的技巧、知识,提升心态、能力的一种半公开的学习形式。如何举办一场成功的讲座,除了组织者精心筹备,主讲人讲得精彩震撼,还需要在座的听众仔细倾听,认真思索。只有"讲"到"座"到,双方引起共鸣,才能让大学里的讲座达到更高的效率与水准,大学生才能真正喜欢讲座,而不是"被听讲座"。
  【参考文献】
  [1]刘颖,李晓华.面向独立学院大学生讲座的有效性管理研究——以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图形艺术系为例[J].教育,2015(22).
  [2]黄红,初智巍."人文学术讲座"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基于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个案[J].成人教育,2013(4).
  [3]劉广超.浅析学术讲座对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J],教育,2016(6).
  [4]董文明,李凌飞,唐卿雁.开设"专题讲座"对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3).
网站目录投稿: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