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初涉职场者还是跳槽到新工作单位的"老鸟",往往会惊讶地发现,身边并非都是同龄人。与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职业履历的人共事,便无法回避"职场代沟"的存在。那么,如何轻松跨越"职场代沟"呢? 铺平跑道 个案一:余明跳槽到物流公司,发现自己处境不妙——上有一群人到中年的同事,下有一帮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同事。他努力想融入这个团队,可没多久就发现很难与他们沟通,余明干脆就谁也不搭理,这更让他孤立了。终于,难以忍受的隔阂使他向部门经理递上了辞职报告。 经理劝他试着与同事们多沟通,一个月后再决定是否递交辞职报告。经理说:"你感受到代沟的同时,同事们同样也在受代沟的困扰。代沟不是你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团队的事,回避不是办法。"余明细想经理的话,觉得有道理,即使辞职到新的公司,也难保不会遇上代沟。他开始站在同事的角度经常与他们聊天沟通,同事有困难他也很热心去帮助。很快,余明发现虽然大家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不同,但同事之间还是有很多聊得来的地方。一个月后,余明把那份辞职报告给撕了。 代沟是困扰交流与沟通的难点,要克服代沟的阻碍,首先要选择对方能接受的交流和沟通方式。其次,要与人为善。微笑是不同年龄层都听得懂且乐意接受的语言。第三,不要太心急。"代沟"是由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年龄差异所导致的,故一劳永逸地解决代沟问题是不太现实的。 化"敌"为友 个案二:讲究职场资历是不少传统企业或多或少都存在的"潜规则",于是,职场里少不了会有一些喜欢倚老卖老的"卖老族"。刚毕业的阿珍在一家销售公司做文员工作,可办公室里的同事都比她年长许多,还有两位同事是出了名的"卖老族"。那两位"卖老族"对阿珍的工作、生活都要以"过来人"的姿态处处干涉,事事指导,让阿珍无法施展才华。 阿珍静下心来好好分析了一番"卖老族"的心态,觉得很能理解"卖老族"的行为方式。对比自己更年轻的新人的到来,"卖老族"也许会感觉到威胁,本能地便会有敌意,指手画脚地"卖老",其实也可视作他们面对新人所带来的"冲击"的无奈的自我保护。 摊上了与"卖老族"共事,消除与"卖老族"的代沟就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在工作上既能给新人最大的帮助,也能设置最大的障碍,是敌是友就取决于新人的态度。对"卖老族"阿珍选择了尊重、理解。对卖老族的指手画脚,阿珍每次都很有礼貌,作出洗耳恭听状,可该怎么做,她还是按照自己的做法去做。取得了成绩,她也不忘向"卖老族"的"指点"表示一下感谢。阿珍赢得了两位"卖老"同事的好感,他们都成了以帮助阿珍为快乐的好朋友。 理解和尊重"老前辈"是填平与"卖老族"之间代沟的上策。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待倚老卖老者,就会发现其倚老卖老的行为,多少都对"新人"有指导、借鉴作用,通过他们的"教诲",可以尽快熟悉工作,融入到团队中去。当然,对"卖老族"也不可一味迁就或曲意讨好,要不然会让人觉得你始终是个没有主见、不能独当一面的"新手"。不过,反对"卖老族"一定要顾忌对方的面子,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在公开场合反对,尽量避免正面的冲突,最好采用私下谈心的方式来表达不同看法。 心中无"沟" 个案三:自打第一天上班起,小翔就特别注意消除与同事之间的代沟。对比他年长的同事,小翔把他们当作师长看待,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聊天把心里话都告诉他们,碰到同事向他倾诉,他也耐心地听着同事的倾诉。小翔很快就赢得了懂事、听话的评价。可这种"沟通"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小翔发现自己心理承受能力似乎到了极限,一碰到年长的同事,就感觉到压力,同事似乎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更谈不上尊重了。而且,小翔的言谈举止变得缩手缩脚,他生怕一有闪失就让"代沟"越扯越大。这直接影响到他工作能力的发挥。有一次,小翔有位视作"大哥"的同事想跳槽的事被传开,他认定是小翔传出去的,小翔怎么解释他都不信。从此,这位"大哥"与小翔形同陌路。不久,公司里就有小翔工作偷懒、迟到早退的谣传,小翔不知道该怎么去澄清,非常痛苦。无奈之下,小翔跳槽换了家单位。到新的单位后,小翔反思了前一次的教训,觉得上次折戟沉沙是因太在意"代沟",让"代沟"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过于谨小慎微,将自己定位在"沟底"了。 到新单位后,小翔注意与同事保持适当距离。他在公司和同事只谈工作,不谈生活。他觉察到,心中"无沟",才能不经意地淡化"代沟"。小翔改变了策略,工作归工作,因"代沟"产生了分歧,他也要坚持就事论事,不再为表面上去弥合"代沟"而放弃自己的主张。小翔的工作能力很强,几个月后,他这个新人不但被同事接纳,还赢得了尊重。 很多时候,刻意去消除"代沟"反而会起到强化"代沟"的副作用。跨越职场"代沟"的"三级跳",需要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跳得最远。心中无"沟",抛开"小字辈"的自卑,调整心态,既尊重年长同事,又尽量保持自我个性,通过自然地磨合使"代沟"消弥于无形。 要想心中无"沟",就要勇于与有"代沟"的同事平等地交流、探讨,用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来使对方认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