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于安全考虑。 其实,古人弃古庙而选荒坟的做法是有一定合理之处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为了人身安全。古时不同今日,古庙不仅是普度众生之地,还有可能成为藏污纳垢的场所,极易引来杀身之祸。我们知道,古时强盗横行,这些歹人在行凶作恶的同时也想方设法躲避着官府的通缉,他们往往漂泊不定,没有稳定的住所,所以常常栖身于人迹罕至的废弃古庙。如果不幸遇到这类贼寇保不准会发生什么意外,只能自认倒霉。不仅如此,一些受战乱侵袭的落难流民也很可能成为古庙的住客,他们无家可归,只能来到此处暂居。一般来说,这些流民原先也和普通百姓没什么两样,应该不会对外人造成太大威胁,但人性难料,人们无法预测庙里的流民是好是坏,因此仍需多加小心。 《聊斋志异》中就有这样一个故事,讲述的是明朝商人赵四在夜行途中的遭遇。赵四生意繁忙,常常日夜兼程,有一回天色已晚,他恰好来到山东地界,便想在此留宿一晚。然而这里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赵四左顾右盼了好一会儿都没找到合适的住处,他只好接着往前走了一段路,终于看见前方有一处破旧的寺庙。赵四喜出望外,不假思索地推开了寺庙的门,打算在此处停歇一晚,明日再继续行路。令他大吃一惊的是,寺内竟然有个年长的和尚,这和尚丝毫不怕生,一见有客人来便热情迎接。 待赵四将行李放置完毕,和尚主动上前与他攀谈,没过多久便表明心意,希望赵四能够给破败的寺庙施舍点香火钱。赵四尽管有些不情愿,但毕竟寄人篱下,还是忍痛割舍了几两银子。怎料这和尚得寸进尺,见赵四衣着尚可,又将其带到内殿,指着殿内的佛像对他说,"你看这尊佛像年久失修,上面的油漆都脱落了,可否慷慨解囊,为寺庙的修缮贡献一番?"赵四察觉事情蹊跷,连忙谎称内急赶往厕所,他独自思量一番,决定即刻出逃。然而一切为时已晚,待赵四从厕所出来时,手握长刀的和尚早已在门前等待多时。很显然,这名所谓的和尚不过是歹人所饰,赵四再怎么反抗恐怕最终也是难逃一死了。 除此之外,古庙本身也会给住客的安全带来威胁。这些废弃的庙宇因为少有人打理而变得破败不堪,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尤其是当遇到极端天气时,原本就老化不已的建材不堪如此重负,最终很可能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轰然倒塌,加上庙宇周边少有人居住,此时就算发出求救信号也无济于事,只能听天由命。若是发生在白天还好,人们能够及时察觉到房屋有坍塌的迹象,如果待到夜晚人们熟睡之际突然倒塌,后果不堪设想。这样看来还是坟地要安全得多,尽管有些荒芜,但古往今来人们大多对其有着敬畏之心,很少有人驻足。同时荒坟一带房屋稀疏,场地较为开阔,很少发生房屋坍塌事故,因此有时看似最危险的地方反而却是最安全的地方。 二、出于迷信心理 古人们之所以"住坟不住庙"不仅是出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虑,还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在古人看来,寺庙的破败与否取决于此庙所供神明的灵验程度。那些规模宏阔、香火鼎盛的庙宇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香客前来拜访,是因为其本身经过了时间的考验,逐渐获得人们的信任;而那些久久无人到访的破庙,多半是由于人们的许愿不灵验或是受邪灵占据。当时的人们认为神明其实和人类相通,都是有善有恶的,一些庙宇难免被恶灵所占,从而渐渐人迹罕至,变得破败不堪,若是在此处暂居很可能发生"中邪"之事,这无异于白白送命。同时也有人认为,即便是历来受人敬奉的庙宇也不可贸然入住,这是对神灵极大的不敬,很可能因此遭到报应。 还有一种迷信说法认为"阴阳相生,物极必反",也就是说,尽管荒芜的坟地看上去是至阴之地,但若是大量的阴气聚集在较为开阔的地带,反而会"阴极而阳生",成为至阳的安全地带。相反地,寺庙一带阳气极旺,过多阳气聚集在一起更容易滋生煞气,因此很可能招来大量"孤魂野鬼"。这些迷信的说法未必经得起仔细推敲,或许只是源于古人的凭空臆想。 综合各种因素之后我们明白了当时人们"宁宿荒坟,不宿古庙"的缘由,这也是老祖宗的智慧所在。难怪人们总说"古人可能有错,古话一定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