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于2002年在上海购买的商品房,经过买卖程序换成了学区房,待它完成学区房的历史使命后,我又抛售它换成现金,昨天终于在房产交易中心完成,358万现金到账。这前后7年多的时间房子的价格翻了近三倍,如果算上最初的买卖时间18年翻了20倍,我从此项交易中看到:学区房在上海就是为满足中产以上家庭的教育需求,一套学区房无论房屋质量怎样,同等条件下因为有好的学校学位在等着,它的价值一下高出50-100万元。 02年,我是为女儿刚毕业参加工作需租房的刚性需求买的房,当时只花了18万(二手房),因为农民征地而拆迁的安置房属于砖混结构,房子比较便宜,但地段适合女儿单位上下班,所以一次性付款就买下了它。住了8年的老房子因为外孙女要上学得找好的小学,所以将我的老房给卖了,然后用它购置了一套小面积同样砖混结构的学区房,对应闵行区实验小学学位。一晃7年了,外孙女都读七年级了,我想它该卖出去了,因为不急于出售,我定的价格从不还价,学区房不愁卖不出去。终于有人要了,一次性付款把所有搞定。我发现,如果当年不是因为购学区房的刚需,就不会出售原本的住宅,而原本的住宅对应的是莘庄镇实验小学的学位,价格会低一档,至少几十万元差距。这次卖出去我就知道,不是因学区对应闵行区实验小学学位,低50万也不一定卖得出去。 学区房,其实是个敏感话题,我做了一辈子的教师就知道,读小学(包括幼儿园)其实跟名不名校没有多大关系,但现在的家长(特别是中产家庭)喜欢攀比,所以学区房在上海就有大的需求。我的一买一卖学区房,前后赚了360万以上,算上外孙女读实验小学的学位价格,再算上近10年的出租,这笔投资真得赚翻了。 我不知道"学区房"这个概念还会延续到什么时候?上海人对学区房的需求市场还有多大?反正我没有亏,只是可怜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小学、幼儿园名校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多花的那50-100万真的值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