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一新生四处寻找学长学姐开学帮忙背行李,均未得到学长学姐的肯定答复,之后便口出狂言,满嘴秽语,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 此消息一出,一师范学生对此表示很郁闷,网友表现出极大的愤懑,许多人跟帖说,这孩子"真没家教","学校应该取消他的录取资格","这样的素质不配当老师"……的确,如果让这样的人当了老师,不知道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 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作为一名高素质人群的准大学生,怎能在被他人婉拒后连最起码的尊重都不懂?这使我想起几年前,北京大学中文系资深教授钱理群在谈到当下教育问题时,痛心疾首地说了一番后来被广为传扬的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名学生虽然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但其利己主义的表现已不能用"精致"来形容,简直是"高级",应当称其为"高级利己主义者"。 孩子把自己当成了"宇宙的中心",成了"高级利己主义者",责任在谁?家庭教育难辞其咎。在独生子女时代,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孩子自然也成了每个家庭的"中心"。父母倾其所有,想方设法宠溺孩子,一切围绕孩子转,自己不能以身作责,也不注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一个不尊重别人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不善于尊重别人的家长;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背后,也一定有一个自以为是、是非不分的家长。 刚刚卸任的北京四中原校长刘长铭曾在许多场合表达过这样的观点:一个家庭,在正常的情况下,一定不要把孩子摆在家庭的中心或最重要的位置上。 这一观点听上去好像不符合情理,但个中原因却十分简单:一个家庭若把孩子摆在中心地位,就会导致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错位,这种错位很可能导致孩子在社交生活中的错位——自我中心、目无他人、缺乏互助意识、不会换位思考、缺乏合作精神等,这就是许多孩子进入学校或走上工作岗位后不懂人际交往,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直接诱因。 如何摆脱这一困境?要从改变家庭生活做起,从父母自身做起,在教育孩子成才之前,先把孩子教育成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要成为这样的人。孩子的做人也需要学习,而学习始于模仿,家长就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榜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一切行为都会暴露在孩子的视野中,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要真诚、真实、表里如一、做好表率,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原则。 成为优秀家长,并不是说家长要具备多么高的学历,或毕业于多么著名的学府,或具有多么显赫的社会地位,而是说家长身上要具有优秀品格——诚实、善良、宽容、勤奋、坚毅、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等。这些优秀品格会在孩子身心上进行"复制",引导他们学会为人处世之道。 作为家长,同时又是教育者,要努力发现和挖掘隐藏于每一个生活细节中的教育因素,善于把生活中的小事变成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的契机,切不可一切以孩子为心,对孩子的错误得过且过。对于孩子的过错,家长也不可过于宽容,该批评的批评,该惩罚的惩罚,同时要检点自身,是否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