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黄氏孝友(新浪博客) 网友于是乎老师(即新浪"原版老榆树")给我寄来了他著的小说集《牛耕田三部曲》,我一口气先读完了其中的中篇《金婚夫妻》和长篇《牛耕田三部曲》,感慨万千,不知从何说起,那就先谈点自己的感想吧。 一,我对作者和作品的总印象 首先,深为于老师的意志、毅力、刻苦、拼搏精神所折服。书的"封二"在作者介绍中说,"上过五年学,当过三年兵。"这样"低起点"的作者能写出如此长篇巨制,其所体现的文学的、理论的水平令人惊叹。我读过古今中外那么多小说、散文、理论著述,没见过像于老师这样新颖、独到、敢为天下先的形式和风格。六部小说涉及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个人的思想经历和身边生活的真实记录。跨越历史长河六十多个年头,广及中原、华东、华北、西北等地区,涉猎农村、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各社会领域的农民、工人、学生、干部、知识分子、退休职工等阶层,跨越土改、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改革开放各重大历史时期,触及学雷锋、四清、样板戏、上山下乡、文革、改革等大事,全方位地记录历史,展现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和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反映了社会各个层面的生存状态,塑造了众多不同的人物形象,真实,生动,耐读,入脑进心,让人爱不释手。正如出版编辑所说,"小说语言精炼,文笔流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构思独特,人物性格鲜明,有相当的可读性。"尤其能大胆而巧妙地把自己所研究的"人性恶"理论融于小说的字里行间,言之成理,论之有据,令人叹服。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只上过五年小学的人写的书?可见于老师是如何刻苦读书和钻研学问了。 从作品中得知,于老师在小学阶段就读了暴风骤雨、新儿女英雄传、吕梁英雄传、地道战、战斗在滹沱河上、家、春、秋、艾青诗选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发行的名著,当兵和转业后又读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儒林外史以及五四以来有影响的小说和许多外国文学著作。那个年代生活条件那样艰苦,环境那样恶劣,时间那样紧张,要读那么多书,不艰苦努力能做得到吗?况且他读书是那样用心,并充分显示出他惊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在语文教学中,于老师教给学生一桶的知识,必须有十桶的知识储备,要比学生多读百倍的书。于老师先后教过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并且十分注重教学方法。他在教小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于老师认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打好识字基础的最佳时期。到教初中时他则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他认为让小学生到毕业时掌握三千字,到初中毕业再增加一千字,累积到高中毕业学会五千字,不管能否上大学,中国人有了这五千汉字,就掌握了生活、工作、进一步学习的最基本的工具,不仅能保证大学生的学习质量,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也将会大大改观。 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于老师除了研究教学和教育理论之外,对社会科学尤其是关于"人、人性"问题一直进行着探索性的思考和研究,如饥似渴地啃读了大量理论著述,如马恩列斯毛的著作,中外古今的哲学著作,翻译和研究荀子的著述,钻研墨、老、道、宋明理学......百家学说。三十多年不懈努力,攻坚跋涉,奋斗不止;碰壁挫折失败,不气馁,不灰心,一如既往地学习钻研思考和写作。功夫不负苦心人,他对社会、对人性等重大问题的独特看法,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恶动力说"理论体系,写出了《"恶"是历史前进的杠杆》这篇惊世骇俗的重量级论文。 于老师在小说集里收集了中篇小说三部,长篇小说三部,合计八十多万字,还在不同的网站发表了若干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甚至戏剧小品和相声等。不刻苦学习读书积累丰富的学识,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不可能做到这些的。 看学历,于老师只上了五年小学,看功夫、看本领、看实绩,方显出其真水平。读读于是乎吧,一读便知其真地不平凡。读读《牛耕田三部曲》吧,读了之后你就会感到这的确是一部很厚重的有历史价值的书。 二,关于牛耕田的"人性恶"理论 写小说要有故事,但故事充其量是载体,关键是载体上的东西,那就是作家的思想。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思想深度决定作品的高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对牛耕田的人性恶理论我不敢妄加评说,因为我没有系统学习更谈不上研究过社会科学和政治学方面的理论。单就牛耕田对腐败等社会问题的独到见解看,可谓精深准确,并运用文学艺术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论加以阐释和表现,很有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这是很令人欣赏的。 牛耕田说:"既然人物如何活动被视为‘小说要素’之一的情节,人的思想活动、理论探索不是也能构成情节和人的‘性格史’吗?为什么不能拍成电影和写进小说?"他把这个大胆想法付诸了实践,在他退休后写出了《我的人生三部曲》这部可供阅读又便于导演分镜头的电影文学剧本,高度地概括了他的思想。现把反映剧本主要内容的片头歌词抄录如下,供大家体味,欣赏: ——有个好人牛耕田—— 人生在世要吃穿 , 吃饱穿暖要发展。 七情六欲人人有 , 多彩的世界总是充满灾和难。 人心无尽蛇吞象 , 权力大了会自奸。 道法没有魔法高 , 历史的进步总是以"恶"为杠杆。 社会管理要民主, 法律面前无特权, 重大决策科学化, 没有了制约圣人也会变坏蛋。 有个好人牛耕田 , 要把这真理告诉人间。 有个好人牛耕田 , 为追求这真理奋斗了几十年。 通过这首歌词我们就不难了解牛耕田思想体系的内容了。 牛耕田的学生为他的六十大寿聚会的时候,由葛金生道出牛老师一直潜心地从事着人性研究的情况,祝寿会由此变成了牛耕田对他的思想的宣讲会,层层深入地阐述"性恶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发展经过。以牛耕田转业到华北重型车辆厂所遇到的问题,还有大跃进、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现实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来印证,人性是恶的,并成为社会运动的杠杆,推动着社会前进。以后又与朋友,比如石大千、黄江南、李香杏、后来回乡碰到老乡长李金城等的对话,用现实问题、历史问题、国外的一些问题与其理论相结合,使其理论更加丰富,深刻。让我敬佩的是,作者能把这些艰深而枯燥的理论巧妙而艺术地寄寓于祝寿、工作、谈话、回乡等诸多情节中和他的曲折经历中,以这些情节紧紧地拉住读者不得不读下去。如果仅仅是一部理论著作,人们可能很难读下去。由于牛耕田这些理论和现实、实际问题是紧密地扣在一起的,对理论感兴趣或虽对理论没兴趣但关心时政的人都会认真地读下去的。 由于种种原因,牛耕田的电影文学剧本没能发表和投入拍摄,但因其文学功底深厚,马上就改写成了小说,而今得以正式出版,他为之奋斗三十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真是可喜可贺。 《牛耕田三部曲》带有明显的自传性质,所以,在本文的叙述中很难把小说中的主人公"牛耕田"和作者"于是乎"分得特别清楚,请大家理解。 三,《牛耕田三部曲》在写作手法上的创新 读完《牛耕田三部曲》再回过头翻阅浏览,仅从其标题看,作者对小说的布局构思都有所创新。从每章标题看像是回忆录,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或感觉是真实地记录人生,采取按时间顺序或倒叙、插叙、穿插等多种手法,主要情节线索虽跟大多纪实文学、传记、回忆录等大同小异,都是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用情节发展,横生的枝节来串连整个故事,没有特别的情节发展高潮,但对主要人物浓彩重抹的同时,对次要人物也没有忽视,人物性格形象都很鲜明,尤其是主人公,读完后,你会觉得牛耕田鲜明的形象就耸立在眼前。正如作者所说,他爱思索,不盲从,工作认真,为追求真理有那么一股百折不挠的精神。小说中的对话、诗歌以及直接复制过去的文稿、讲话、附录的背景材料与一般小说相比,显得特别自然,得体,让人耳目一新。 作者是半路改行的语文老师,满打满算从教十七年,但对语言文法颇有研究,遣词造句严谨,什么人,什么场合该用什么语言都特别讲究,避免了千口一词,千人一面的毛病,人物的性格形象非常鲜明。叙事方面简洁而内涵丰富,引用经典恰到好处,论证观点事理结合,有理有据,充分有力,显得十分自信,气势磅礴,大有不可辩驳之势。这些应该是《牛耕田三部曲》写作上的主要特色吧! 正如作者所说,这部著作的阅读对象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和国家干部,并兼顾广大的普通群众。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坚持读下去是要首先做点思想准备的,比如先看看介绍,否则难以读完。何况第二部《性恶论者牛耕田》的理论内容占了很大篇幅,有的是通过作者心理、感想表述,有的是演讲说出,占较大篇幅的是通过人物对话,有的近似于答记者问阐述的。要读完这样长的篇幅,一般读者怕是要努力的。不过,初稿征求意见时得到的反馈情况很客观,实际,"年长的是想重温一下过去,年少的是想多知道一些过去。过去的六十年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看,都有兴趣看完;看完后都觉得稿子挺有分量的。" 我仅仅读完这部小说集中的中、长各一部,还没有来得及深究,已是感慨万端。和作者相比,我真是"相形见绌"。自己好歹还上了大学中文系本科,后又到省委党校学习马列基础一年,前后在校读书达十八年之久,同只上过五年小学的"牛耕田"或是"于是乎"相比,真是惭愧也。我退休前做官样文字,写新闻,替他人做嫁衣,只能违心地吹牛拍马唱赞歌,稍有批评暴露就遭报复打击,只好夹着尾巴做人,把所学抛之九霄云外。待退休后重拾破烂写了一回《人生四味》,以为网上文字,粗制滥造发出去了事。要不是博友"原版老榆树"即《牛耕田三部曲》作者于是乎诚恳指点,还觉沾沾自喜。现在回过头来读自己的那些文字,真是贻笑大方。 二0一五年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