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家长花多少钱给孩子报了多少"超前教育"补习班的消息频频出现,引发社会对"超前教育"现象的讨论。据调查发现,当被问到如何看待"超前教育"时,51.39%的受访家长认为"感到无奈,应试教育下的产物"。有专家建议,"超前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应立法禁止。 "超前教育"主要集中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其能否让儿童提前掌握一定的知识而"赢在起跑线"上,能否让儿童获得终身受益的东西而最终"笑到最后",目前并无定论。在尚未有科学权威结论的情况下,公众对于"超前教育"的理解必然是凭经验、随大流。 在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均衡分布尚需时日的状态下,在分数还成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情况下,"超前教育"意味着家长带着孩子提前"抢跑"。通过提前多学一点,抢在其他孩子前面,能让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进重点小学、优质初中、示范高中,最终是梦寐以求的重点大学。在家长设计的这条求学路上,孩子一直拼命赶超,唯恐自己被淘汰。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个个"摩拳擦掌"。胎教自不必说,孩子刚会说话就开始背诵唐诗,三岁时要学习英文,小学六年级已经开始补习初一的知识,再难的奥数题也能"迎刃而解"…… 当然,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抢跑"成功的案例。事实上,因"超前教育"而成功的学生虽然有,但他们的成功之路并非可以复制。因为学有所成的原因并非只有时间加汗水,个人禀赋、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等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无视孩子自身素质与兴趣爱好,一味让孩子在应试的道路上"抢跑",孩子很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裹足不前,甚至失去追求美好生活的勇气与能力。 在家长看来,"超前教育"似乎符合每一位孩子,"多学一点总比不学要强",但很多时候这不过是家长的一厢情愿。在当前应试色彩还比较浓厚的环境下,学习往往意味着大量记忆与海量训练,学习困难的压力可想而知。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现实情况,只是一味强调成绩的重要性,而忽略孩子其他兴趣与能力的培养,一味推着孩子快步向前,势必会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与心理压力,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 面对"超前教育"热潮,作为家长,需要保持一份理性与清醒。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孩子天分,发展孩子个性,培养孩子终生受益的良好习惯与思维品质,孩子的未来一样能"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