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有一种我非常反感的出版物,叫作"名著缩印本",据说是为中小学生量身订制的。只保留故事框架和基本情节,大量细节、对话和心理描写被删除。 要知道一本名著之所以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可能流传最广的只是它的主题——比如《简·爱》为什么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呢?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但是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为什么人们心目中只留下了《简·爱》? 我给出的答案是:名著之伟大从来不在于它所谓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它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动人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诠释了种种亘古不变的真理。 如果没有罗切斯特和简·爱的那番对话,以及无数诸如此类的细节,《简·爱》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据如此显赫的地位。 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只是为了看它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梗概,《约翰.克利斯朵夫》就不用看了。为什么呢?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不被脆弱征服罢了。" 所以说,现在市面上相当多的所谓"浓缩版名著",是对读者的欺骗。 你拿掉了最优美的文字和最值得回味的细节,只保留一个中心思想,孩子们没有机会读到原汁原味的作品,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更不幸的是当他们以后有机会和真正伟大的原著相遇时,却不再看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看过了,而且可能不太喜歡。 其实,每一本书中都蕴藏着你所期待的自己。 一个人头发最茂密的时候,朋友最多,但是最终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那么好了,当你拥有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时,你永远不会孤单,永远倍感踏实。随便拿起一本书,就如同邀请到了一个朋友,可以跟他对话,可以赞成他,也可以反对他:可以和他谈谈你的焦虑、不安,听听他怎么想。 爱因斯坦临终时曾说:"死亡对我意味着什么?不过就是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 阅读也好,音乐也好,就有这么重要,重要到可以与生命画等号。如果我们不那么狭隘地去理解阅读,好的音乐、电影,也都是一种阅读。 最后我一定要强调的,其实是前面已经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读书是在读什么?读鲁迅、周作人,还是傅雷、梅里美?其实都不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 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而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蕴藏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