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迹学是古生物学的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生前活动时在地层中留下的足迹。足迹虽不是遗体化石,但有时可以提供实体化石无法体现的动物活着时的情况,甚至人们可以就此推断出动物的身高、体重、奔跑速度、活动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所以足迹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大家都知道有一门学问叫足迹学,主要是研究足迹形成、发现、收取、检验的。那么为什么研究古生物的足迹也是一门学问呢?下面咱们就来说说古生物的足迹为什么能成为一门学问。 详细内容 01:
足迹学是古生物学的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生前活动时在地层中留下的足迹。足迹虽不是遗体化石,但有时可以提供实体化石无法体现的动物活着时的情况,甚至人们可以就此推断出动物的身高、体重、奔跑速度、活动方式和生态环境等,所以足迹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过去人们曾经以为巨型的植食性恐龙多半生活在水中,靠水的浮力托起它们庞大的身躯。但陆地上大量巨型植食性恐龙的足迹证明,它们完全可用四肢来支撑身体并在陆地行走。又如,过去人们认为恐龙喜欢独来独往,但足迹却表明恐龙尤其是植食性恐龙多半过的是群居生活。又如以前人们很难推断恐龙行走的速度,但从足迹却可以准确判断恐龙步伐的跨度和奔跑的速度。 02:
研究古生态、古生物,特别是研究海生古无脊椎动物的学者,是根据海里三叶虫、虫管等产生的足迹,来研究古海岸线的位置、形状、坡度、海水深浅、水流方向以及沉积物饱和程度的,而研究陆生动物的学者则侧重利用足迹本身来复原哺乳动物、鸟类、恐龙等动物的生活细节以及动物类群之间的关系。一些人甚至使用生物命名的双名法,为保存较好的恐龙足迹建立起科级水平的分类档案,让足迹学能在生物分类系统中占据一席之地。 03:
据统计,各地恐龙的足迹要比恐龙的化石多得多。中国科学家对恐龙足迹的研究始于1929年,当年在陕北神木侏罗纪的地层中发现了禽龙类的足迹。此后,1940年在辽宁西部朝阳发现了多达400余个恐龙足迹。1949年以后,又陆续在多个地方发现了许多恐龙足迹。特别是2001年在甘肃永靖盐锅峡2平方千米范围内共发现10个恐龙足迹化石点、数千个足迹,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多样化程度之高,保存之好,均为亚洲前所未见。足迹中有些大型蜥脚类恐龙一个前脚足迹就达长112厘米、宽76厘米,后脚足迹更达到长150厘米、宽142厘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足迹之一。2010年,在山东诸城人们又发现了包含3000多个恐龙足迹的一个大型化石点,足迹显示一群大型蜥脚类恐龙在进行集群迁徙,而另一群大型兽脚类恐龙在追捕一大群小型鸟脚类恐龙。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恐龙追捕现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