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第三天,票房已破3.41亿,《阿丽塔:战斗天使》是春节档后最先掀起波澜的好莱坞大片,曾经手握《终结者》《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的詹姆斯卡梅隆,带着他心仪20年的战斗少女,用"科幻巨制"四个字,挡在了还只是"拓荒之作"的《流浪地球》面前。 随着《阿丽塔》上映,同样主打科幻主题的《流浪地球》票房受到了冲击,目前《流浪地球》票房破43亿,不过根据官方公告,《流浪地球》的档期将延长,原来的放映时间是从2月5日到3月5日,现该片所有版本从3月6日至5月5日,将延长上映2个月,并将全面降价。 极限vs起步:令人"绝望"的差距 换了任何一部其他的科幻电影作为《流浪地球》的对手,或许都没有如此戏剧化的效果。 《阿丽塔》是不一样的。 对于这部好莱坞巨作,似乎有着相当"两极化"的评价:喜欢的人,认为酣畅淋漓,叹为观止;不喜欢的人,认为剧情破碎,不知所云。豆瓣的评分在直线下降,目前已经被拉低到了7.6分,而淘票票与猫眼的观众评分,则分别为8.8与9.0分。 一边是各种各样关于剧情硬伤的诟病,在诸多关于剧情节奏、谋篇布局的分析将《阿丽塔》一通批判;另一边,走进过电影院的观众们毫不犹豫地用肾上腺素投票:在电影院看这片子也太爽了,单从特效就绝对值回票价。 原著《铳梦》中的阿丽塔 制作《阿丽塔》特效的维塔工作室,同样制作了《阿凡达》和《指环王》的视觉特效。在角色塑造上,阿丽塔制作了包括眉毛和睫毛在内的47种毛发造型,在她头上有超过13.2万根头发、2000根眉毛、480根睫毛,脸和耳朵上有近50万根"桃色绒毛"。 她一只眼睛就由将近900万个像素制作,而《指环王》第一部中,被认为是特效标志的咕噜,一只只要5万像素,整部《指环王》也才用了15万像素。 如果不是保留了漫画感强烈的"大眼睛",观影期间你往往会有种阿丽塔根本就是真人的错觉,几乎毫无CG制作的痕迹。 这部片子大概有2600个视觉特效镜头,《流浪地球》有2000个左右。但如果你把这些镜头放在一起以技术专业的视角进行对比,你会发现这些视觉特效镜头的质量,甚至不具备放在同一个坐标系里进行衡量的价值。 《流浪地球》的特效团队,整个公司只有200多个人,《阿丽塔》一个项目组就有700多个人,仅动画师最多的时候就有130-140个,动用三万台电脑进行运算制作,每一帧的渲染时间为100小时,总共需要5.5亿小时,是《阿凡达》的三倍多。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直观的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但对于专业从业者来说,这样的差距是令人"绝望"的。一位5年从业经历的CG特效制作者对邦哥说:"即便同样给我们700个人,1.7亿美金预算,3万台电脑,甚至是5年时间,我们也做不出《阿丽塔》。" 阿丽塔的打斗场面 这种差距的根源,其实不是简简单单某一样硬核技术的差距,更要命的是"数据量"的差距。 按照这位CG特效制作人的说法,相当多的特效贴图和模板都是好莱坞多年积累的成果,比如头发、睫毛、面部的绒毛,皮肤的纹理,动作捕捉的调试,数以亿计的单品,是数据库中本来就有的模板,根据需求随时可以调用,可国内的团队这方面的积累则几乎等同于0。 图片截取自《阿丽塔:战斗天使》预告片 在他看来,2009年的《阿凡达》或者2001的《指环王》拿出来回看,特效镜头的精致程度同样是"碾压级"的。而《阿凡达》只有1600个视觉特效镜头,第一部《指环王》则只有200百个视觉特效镜头。 "吴京说的是懂行的话,《流浪地球》的胜利在于给中国科幻电影播下了种子,迈出了积累数据的第一步。但种子就只是种子而已,新闻稿里说特效已经能够赶超好莱坞之类的话,你们听听就好。" 工业狂欢or人性拷问:电影到底是什么? 毫无疑问,《阿丽塔》是一场电影工业的碾压式突进,但这场突进能不能胜利,尚且言之过早。 有趣的是,相比在工业水平上的极致,在情怀、民族情感、政治信仰、价值观输出的层面上,相比旗帜和立场都极致鲜明的《流浪地球》,《阿丽塔》的铺陈和探讨都相当点到即止。 原著《铳梦》宏大而具有思辨意义的内涵,被电影一再淡化。这让这部电影显得非常"安全",但也不可避免的落入窠臼。一位分析师跟邦哥吐槽说,她感觉自己在看科幻巨制版的《我的机器人女友》…… "嗯,还是拍砸了的那种。" 在技术狂欢之外,《阿丽塔》两极分化的评价,引出的是一个近年来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的课题: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和评价一部电影?到底是一个价值观输出的"洗脑"工具,还是一场单纯的视觉盛宴? 对于卡梅隆或者李安这样的导演来说,拍一部仅仅在商业上成功的片子,是既没有没有意义也没有难度的事情。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探索电影工业的极限,是他们的历史使命。 所以李安拍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启了IMAX的视觉盛宴;卡梅隆拍了《阿凡达》和《阿丽塔》,开启了真人混合CG技术的新纪元。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毫无疑问,特效在电影院给人所带来的肾上腺素飙升的体验,是不可替代的。如果没有特效,那么电影院和一个大点的电视有什么区别? ——这是一种相当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人们走进电影院的必要性,是被不断革新的技术所推动的。只有在家庭影院无法达成的体验,才是电影院之于观众之间供需关系形成的要件。 从这个角度理解,《阿丽塔》毫无疑问是值得所有人走进电影院的一部电影。但如果仅仅从这个角度去理解,那么这个行业在未来将会面临的,将是资本对于技术的盲目追求。 写在最后 在专业人士看来,《阿丽塔》面临的口碑危机,多少"有点亏"——这片子牛逼的地方普通观众看不出来,有缺陷的地方却是完全直白、直接,容易被人抓住不放。 但事实上,《阿丽塔》或者《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样的影片,在技术和电影工业水平的探索上面,同样是在"拓荒"。这种"拓荒"与《流浪地球》的"拓荒",本身并无高下之分。 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流浪地球》的评分,似乎已经在豆瓣和各大应用平台上日渐演变成了一场略显荒诞的闹剧,具有代表性的双方观点是: 1. 五星!为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就算打一百颗星都值得! 2. 一星!为了让评分能够反映影片的实际水平,我有责任在失去理性的吹鼓手中间,发出冷静的"抗议"。 对于持前者观点的人来说,他们给出的评分,毫无疑问是超出或偏离了纯粹的电影制作、剧情,或者是质量本身的。而对于后者来说,他们只是想把这种"偏离",努力地拉回正轨。 而在电影之外,一个更加普适性的道理是:任何一个领域里的"拓荒",都绝不是只有赞誉而无缺陷的。它影响着一个行业的前路,影响着投资人的判断,影响着每一个个体从业者的未来。 《阿丽塔》只是狙击《流浪地球》的第一道障碍,3月还有漫威的初代复联英雄承上启下之作《惊奇队长》,和一贯在国内颇有受众的《驯龙高手》系列第三部。 对比之下,中国电影的技术能力和工业水平,距离许多媒体口中的"赶超好莱坞",还有很远很远的路要走。 但如果真的到了工业水平完全成熟的那一天呢? 邦哥不禁想起了一年前,和一位制片人一位编剧一同前往电影院二刷《复仇者联盟3》的那个闷热下午,电影散场时我们站在影院门口看着鱼贯而出的人群,编剧先生突然心有余悸地说:如果电影工业发展到了这个程度,那要编剧还有什么用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