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为蜀汉"鞠躯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风范,数伐曹魏,自隆中出山到秋风五丈原,是一个理想的全智全能的几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而他又本性谨慎,除失街亭,兵屯渭南外等失误, 象诸葛亮这样才能卓越的人,似乎无任何天性的弱点,为什么蜀汉最先灭亡,细读《三国演义》、《三国志》后不难发现,作为政军统帅的诸葛亮不善于纳谏,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以致做出多次错误决策,本文举几例: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亮开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采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待遇到严重阻力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第二,在诸葛亮后半生里,匡复汉室的时机与实力不存在,诸葛亮执意北伐,一出祁山前,太史谯周出奏曰:"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并告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孔明曰:"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谯周苦谏不从。在五次北伐失败后,六出祁山之前,谯周又奏种种不祥,劝其谨守待时。而诸葛亮不顾一切,坚持出征。六出祁山是他最后的北伐,最后秋风五丈原归天,后人司马光说:"诸葛亮自负才能,逆天而行,自取败之也。"第三,北伐时,费一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刘备),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却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朋友,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第四、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北伐时亦提出过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诸葛亮以"危计"拒绝,以后也一直不纳魏延之建议。第五、马谡是诸葛亮深为器重提拔的青年将领,刘备生前就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是一位骄傲自负、夸夸其谈的人物。第一次北伐,"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 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诸葛亮却力拒"众意",固执地启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失街亭后不顾众人反对意见又斩马谡。当朝大臣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而文公喜。今天下未定而戮智谋之臣,岂不可惜乎?" 象诸葛亮这样的领导都因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而自取其败。逆反意见到底对领导行为能起什么作用,结合诸葛亮行为可总结如下:第一,逆反意见的表达,实际上是向领导提供更多可选择的计划,如诸葛亮可选择对南王"兵战"或"心战"或"两者结合,选择"立即北伐",或"不北伐",或"蓄势而发"。第二,逆反意见的表达,有利于各计划之间互相较,显出优劣,取长补短。如魏延北伐战略,虽显草率,但在当初蜀魏实力相差太大情况下,不采取险招不可能谋取天下。第三,不同的逆反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给下属提供更多锻炼机会,有利于培养人才。诸葛亮拒绝逆反意见,导致了后来蜀汉内部对诸亮葛个人的绝对依赖,这样的领导方式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未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广大谋士及将士因此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高素质人才。难怪诸葛亮死后,蜀国明显人才缺乏,特别是没人能主持大局。第四,逆反意见的讨论,有利于统一认识,这样一旦做出最后决定,上下就会同心同德,共同实施计划,诸葛亮北伐遭到谯周、李严等反对,其未做好统一思想工作,难怪六次北伐均无功而还。第五,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当实践第一方案不行时,可用第二方案,平南时,"兵战"不行,而用"心战",就是一例证。第六,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如斩马谡,诸葛亮曾因"华容"一案放过关羽,曹操也有割发代首时候,为什么就不能放过马谡,让马谡戴罪立功,况且马谡虽说带兵不行,但是一位"高参",用错马谡主要责任是诸葛亮自己。第七,逆反意见的讨论,还能避免领导自己受人愚弄和左右,通过不同意见的讨论,可以使领导全面了解情况,周密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也有利于领导自身知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 总之,诸葛亮出师二十几年,对蜀汉的建立起决定性的作用,功不可没。但诸葛亮拒谏、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不能正确对待逆反意见,虽说个人具有卓越聪明智慧,但仍不免北伐失败等,对现代领导而言不能不以为鉴。(张向前) 管理者说:宽容,不是软弱! 宽容,对人对己都可成为一种毋需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补品"。学会宽容不仅有益于身心健康,而且对赢得友谊,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乃至事业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对子女、对配偶、对老人、对学生、对领导、对同事、对顾客、对病人……都要有一颗宽容的爱心。宽容,它往往折射出待人处世的经验和艺术。宽容不是软弱,而是良好涵养的无言表达。 让它"去吧,宽容不是软弱!" 当然,宽容决不是纵容,不是无原则的宽大无边,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于社会基础上的适度宽大,必须遵循法制和道德规范。对于绝大多数可以教育好的人,宜采取宽恕和约束相结合的方法;而对那些蛮横无理的屡教不改的人,则不应手软。从这一意义上说"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乃是应取的态度。 宽容别人,决不是面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在短暂的生命里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 法国19世纪的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雨果的话虽然浪漫,但很有现实意义。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老禅师宽容了他的弟子。他知道,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有人说宽容是软弱的象征,其实不然,有软弱之嫌的宽容根本称不上真正的宽容。宽容是人生难得的佳境——一种需要操练、需要修行才能达到的境界。 宽容,首先是对自己的宽容。只有对自己宽容的人,才有可能对别人也容容。人的烦恼主要来源于自己,即所谓画地为牢、作茧自缚。电视剧《成长的烦恼》讲的都是烦恼之事,但是他们对儿女、邻居的宽容,最终都把烦恼化为了捧腹的笑声。 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争强好胜容易失去做人的乐趣。只有承认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灭心中的灵光。 宽容地对待自己,就是心平气和地工作、生活。这种心境是充实自己的良好状态。充实自己很重要,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在机遇到来之时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遗憾。知雄守雌,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轰轰烈烈固然是进取的写照,但成大器者,绝非只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辈。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兄弟却不以为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常常犯颜苦谏,屡逆龙鳞,可唐太宗以宽容为怀,把魏征看做是照见自己得失的"镜子",终于开创了史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如果一语龃龉,便遭打击;一事唐突,便种下祸根;一个坏印象,便一辈子倒霉,这就说不上宽容,就会被百姓称为"母鸡胸怀"。真正的宽容,应该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长。宽容的过程也是"互补"的过程。别人有此过失,若能予以正视,并以适当的方法给予批评和帮助,便可避免大错。自己有了过失,亦不必灰心丧气,一蹶不振,同样也应该吸取教训,引以为诫,重新扬起工作和生活的风帆。只要你具备了真正的宽容,必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己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