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导读:如何带孩子出去玩?如果玩得更欢乐?如何玩得更有收获? "玩"就是玩,不要套上功利的枷锁 我儿子今年7岁,从来没有上过辅导班,就学过轮滑和跆拳道,那剩下那么多时间去干什么了呢?就是去玩了。 其实,只要我们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大家都可以给孩子一个愉快又难忘的科学之旅。 千万不要以教育为目的去"玩" 大家带孩子玩的出发点很多,教育,健身,亲子,还有睡觉……这都是好事儿,但是我的建议是,我们要明确玩这个活动的核心就是"玩",千万不要以教育为目的去"玩"。如果带上了功利色彩,大人孩子都会很难受。 比如孩子想去动物园玩,出发前就跟孩子搞条件:"一定要认识10种动物,画下来其中3种,还要有一篇情感丰富的日记。" 这个就不是"玩"了,完全是去动物园完成一项任务啊。当然,孩子可能不会往心里去,自顾自玩去了,大人孩子都挺开心的(当然,也有些心事儿重的孩子就开始默默地给自己加压了,表现就是目光涣散,无精打采)。 不管怎样,家长回家要验收工作啊,于是发飙:"你认的动物呢?你的图画呢?你的日记呢?不搞完,下次咱们就不去了!"孩子苦哈哈地做任务去了,结果一次愉快的出行狗尾续貂了…… 所以,如果我们的出发点就是"玩",那就尽情去玩就好了,不要附加什么条件。 你知道"过家家"比益智玩具更棒么? 现在电子益智玩具充斥市场,而孩子自由活动时间越来越少,而从脑科学来讲,对孩子的神经发育来说,开放性活动和蛋白质一样重要,让孩子更有创造力、语言能力和记忆力更强、更善于解决问题和排解压力。 拿孩子们喜欢的"过家家"来讲,玩耍中大大提升孩子执行功能水平、控制冲动水平,比死记硬背和电子类益智玩具对孩子的帮助更大。 玩之前家长先明确自己的目的 有教育类型的出游么?有!我也带很多这样的出行,比如去广西研究白头叶猴的行为,比如去调查西双版纳雨林的多样性,比如去东非肯尼亚草原学习动物大迁徙。但是前提是,孩子认同这是一次学习型的出游而不是纯娱乐。 但是更多的玩耍就是纯娱乐的,想想我们小时候夏天捉个知了猴,河里摸个鱼,山上抓个螃蟹,都是纯粹的"玩",但是这些玩耍真的对我们后来的兴趣爱好甚至人生道路有影响。 所以,在活动开始前,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先明确自己的目的。"学就认真学,玩就痛痛快快玩",但是后一条却很难做得到。 纯玩也可以是系统的学习 纯"玩"就没有收获了吗?当然有! 我喜欢给孩子买乐高(其实我也喜欢玩),前两天给孩子买了个乐高的遥控车,售价将近两千块钱。家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玩具,怎么这么贵。" 可是,玩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看说明书,学会了一些空间认知的知识,学会了一些手眼协调的能力,会操作一些小零件的安装。 大家说这是学习么?这当然是学习,还是非常系统的学习。当然,这个结果需要很多年之后才会显现出来。 这个技能很实用,我们很多学过的字会忘记,但是查字典的技能永远不会忘记。 童年的玩耍会深刻影响孩子一生 玩自然就更贵了,比如我们去一次肯尼亚就是三四万,你说贵不贵?肯定贵!对一个工薪阶层来说不是小数目。但是,很多人一年花在作文补习班的钱,应该不比这个少! 但是当孩子看到这种景象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会带一生的! 过了这个年龄,技能还能培养,但是这样的成长过程已经没办法再重演了! 好,问题就来了,很多人头疼孩子写作文的事情,总觉得孩子写出的文章不像样子,不好看。我想说,孩子连真正的草原和大海都没见过,怎么能让孩子们用出"草原辽阔,大海博大"这样的类比呢? 经历到了,文章都是好看的。 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从小到大,一到假期他们都会带我出远门。现在我也带儿子出远门。上小学之前,他大半个中国都跑过来了,这不去年去了肯尼亚。明年我们准备再去非洲。 在旅行中孩子的观察里和想象力 台湾儿童文学作家在亲子旅行中这样和孩子这样"玩",来大大提升女儿的作文能力 1、出游前先神游:和孩子一起看地图、旅游书 2、每次旅行都设定一个"找乐子"的主题:如找字、找狮子 3、准备个笔记本,随时画画写写 4、只要三个不贪多:逛博物馆时,让孩子选出三个最想看的宝物 我的核心的意思就是:要玩,就放开玩,不要套上什么功利的枷锁。让孩子在玩乐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向,甚至玩出未来的人生道路,这都是可能的。 带上问题去玩 准备是为了让玩更有趣 在明确了目的之后,我们就该准备出发了。虽然说是以玩为前提,无拘无束,但是如果有点准备,大家会感觉更有意思。这是需要家长和孩子一起来准备的。 定好目标的玩耍更有意思 首先,家长和孩子要商量,我们这次去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去植物园,我们就要看看樱花,看看牡丹; 去海洋馆是不是要看鲸鱼; 去自然博物馆是不是看恐龙化石 …… 因为这些场地通常特别大,做好准备,大家就有了目标,可以和孩子更好地参观和玩耍。 玩自然前和孩子分头准备 等定下目标之后,我们就该去分头准备了—— 家长准备篇 * 家长有必要先研究一下路线。比如交通路线,参观路线,那展品究竟在哪,多了解一些,大人和孩子都少跑冤枉路,游玩兴致也会更高。 * 家长最好准备有关的便携的介绍手册,比如通用的动植物手册,古生物手册,博物馆手册,如果碰上不清楚的问题,可以随时翻阅,跟孩子探讨。 * 准备一些小用具,去体验大自然,我们一些常规的器具是要有的。比如相机,望远镜,便携的小显微镜或者放大镜,简单的捕虫网,有的时候,甚至是一张纸,一支画笔都是很棒的用具。 这个准备因人而异,就地取材,如果你爱好摄影,家里有空闲的相机,不放让孩子随意去用,虽说不一定有什么特别棒的照片,但孩子会很受用,让他有记录的快乐也挺好的。 孩子准备篇 那孩子的准备是什么呢—— 我究竟想去哪儿看什么呢? 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呢?比如说吃肉的恐龙大,还是吃肉的恐龙大,哪种恐龙脑袋大? 带着问题去发现,会更有趣。 去哪儿玩?菜市场也可很好玩 至于目的地的选择,也不定非要非洲草原,热带雨林,很多地方都可以去,植物园,动物园,博物馆,甚至咱们家边上的菜市场都是一个很好的接触自然和学习自然的好地方。 有人说,菜市场有啥好玩的。可是您别说,我的系列讲座里面最受欢迎的就是《餐桌上的植物学》。这里的知识太多了—— 比如我们吃的莴笋,生菜,油麦菜其实是一个种; 比如我们吃的橙子是柚子和橘子杂交的后代; 比如皱皮的辣椒更辣,是因为里面的木质素少,辣椒素更多…… 孩子们一定会提出很多很多问题,比如洋葱是不是长胖的大葱啊,毛豆和大豆是不是一个东西啊。 这个时候,家长们千万不要不懂装懂。这是中国家长的通病,有时我也不能免俗,但是,每到这个时候,就应该明白的跟孩子承认,这个问题我不清楚,咱们一起去查查资料,或者一起去问问专家。 我有一个特别好的朋友,张劲硕,他是动物学博士,所以每次碰到不懂的动物学问题,就告诉儿子问张博士去。有时候过了很久,我都忘记这事儿了,他们一见面就问上了。 中国教育最缺的就是文献检索能力,还有资料的分析整理能力。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划重点,做重点题,背重点概念,其实到真正工作了,你会发现这些都没用。重要的反而是收集整理线索和信息的能力,但是学校完全都没有教给大家。 昨天看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的题目,娘唉,我完全不会解了。但是,当年学会的查字典技能,至今依然会用。 是的,中国的教育在改变,但是我们特殊的国情不是一下子能完全变理想,但是真的在变。最大的推动者不在学校,不在教育部,而是在我们家庭之中。 做一次自然拼盘 在家旁边就可以做一次自然旅行,让孩子收集种子、树叶、种荚、果实、野花、羽毛、松针等,再将"宝物"放在桌子上,让孩子讲一下每样东西的名字、从哪里找到的。 珍视探索行为,引导和鼓励激起孩子兴趣 怎么引导孩子的兴趣?要从我们家长开始做起。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给孩子正向引导和鼓励,不要强化负面信息 比如衣服太脏了,袖子怎么弄湿了,脸上怎么都是土。我想说,当年我做博士的时候,弄得比这惨多了,下山的时候就跟要饭的差不多。 说到底,这两个行为都是探索性行为,都是应当鼓励的。至于解决办法,那就是在外出时,搞点耐脏的衣物好了。 2.对成果要充分理解,给予适当鼓励和表扬 比如孩子好不容易收集了很多花瓣,或者贝壳。千万不要一股脑扔垃圾桶了,再加上一句,"都什么玩意儿,有病菌,扔了扔了。"那么,孩子的兴趣就死了。 我儿子收的贝壳都装了一箱了,凡是能收集的时候,他都收集,包括海滩上,菜市场,饭桌上,只要能收的都收起来,那是他的财富。 3.创造机会让孩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感 鼓励孩子整理好自己的照片,整理好自己的稿件,寻找一下合适的刊物或者媒体,发表出来,这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促进。 不可否认,人都是有点小虚荣的。有了这种程度的激励,孩子肯定对所做的事情有更浓厚的兴趣,也许就成为一项事业也说不定的。 帮孩子找到对自然的灵感的小事 1、发现一个自然的惊喜 2、做一次自然拼盘 3、玩一次自然游戏:如找出身边正在发生的10种自然景象 4、找出自己的"秘密花园" 5、想想如果可以解救一种濒危动物,要解救什么 6、如果可以变成一种动物,想变成什么 所以,总的来说带孩子玩自然可以很简单,也可以很复杂,但关键还是我们和孩子都能找到最佳的结合点。如果大家都能感受自然和科学的乐趣和美好,那样的玩耍一定是愉快的!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qdyuexinfang 青岛悦心坊,阅读更多心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