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领域的不断拓展和消费内容的不断丰富,在给消费者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欺诈事件,且作案手法不断翻新,各种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令消费者防不胜防,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为此陷入困境之中。在这里,市消费者协会对受理调处的类似投诉案件进行盘点,对违法经营者的骗术进行揭露,希望消费者在面对诱惑时能提高警惕,及时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骗术一:易拉罐中奖 一个炎热的夏天,一位中年妇女带着2瓶易拉罐饮料走进了铁路某居民区,和居民唠叨起来,话说到兴头时,她随手拉开了一瓶易拉罐饮料的拉环,拉环上写着:"中奖",她大叫起来:"天啊,中奖了!"旁边的居民也伸过头看,但见易拉罐里面倒出一块牌子,上面有字:"奖金三万元"。看到中奖了,这位妇女兴奋得跳起来:"我中奖了,我有钱了。"不过,她又皱起了眉头,自言自语起来:我家里穷,我哪有路费去领奖啊,说不定还要先交税什么的。完了,中了奖也白中了。没钱怎么去啊?跺脚之后,她哭泣起来,在她的眼泪之中,有人说话了:"如果有人肯借钱给你,你就可以去了。" "谁会借钱给我啊?不可能的。反正是去不成了,我就把这奖卡卖了吧,有哪个愿意买的,多少出个钱,别让我亏得太厉害就行了。"说者有心,听者有意,最后铁路一位姓徐的先生花了1000多元买下了这张中奖卡。徐先生在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该饮料生产公司咨询中奖情况及领奖事宜,公司答复他,他们从来没有搞过这种类型的中奖活动,而且类似这类活动国家明文规定:最高奖项不能超过5000元。徐先生才知自己受骗了。 骗术二:邮购受骗 家住城北的刘老先生收到了一封信函,里面提供了100多种商品的价目。他按上面的要求把汇款邮寄了过去,但收到的商品不齐全,而且多属于无品名、无厂名、无厂址的"三无"产品或假冒厂名的产品及非法出版物。打电话催问,答复是别着急,下一批接着邮寄,请耐心等待。过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他收到了来自这家邮购单位的贺信,说他中奖了,奖品是一台电脑,但是要自付邮寄费、手续等118元。 刘先生收到来信后激动不已,他赶紧按要求把118元钱汇过去,一个月过去了,他接到通知说电脑到货了。他特别找了一部汽车去火车站提电脑,等拿到了奖品之后,他哭笑不得,原来所谓的电脑就是一个孩子玩的电脑模型,如手掌般大! 骗术三:致富陷阱 为了发财,王先生天天在寻找赚钱的机会。终于有一天,他在外地一家报纸上看到XXX药材研究所、XX药材市场打出的广告,声称高价回收国家鼓励发展的一种紧缺药材,说每亩产值XX万。这让不懂药材行情又致富心切的王先生为之心动,而且对方打出了"免费供种供苗"的承诺,王先生打电话去联系,对方告诉他,可以免费提供种子,但要王先生先邮寄包装费、技术合作费及合同公证费等。等王先生按上面的规定把钱寄去,事后真的收到了一包所谓的"种子",但和广告中所承诺的大相庭径。他再打电话过去寻问,对方就音讯全无了。原来这是一则虚假广告,打着"免费供种"的招牌,误导诱骗消费者购买。王先生守着这包"免费"的种子,真正明白了"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真正含义。 骗术四:短信诈骗 手机短信欺诈是我市近二年来令手机消费者最头痛、最难防的事情,而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莫名其妙被注册收费。消费者李先生按要求向某网络公司发送了3个足球短信,就被悄悄注册,直到收费时才知道此短信是收费短信。虽然该公司在订阅程序上"全面开放"、过于简单,但在取消程序上却繁琐复杂,甚至不告知取消办法,李先生想要取消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取消,只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强迫收费,万般无奈之下,他选择了停机销号来摆脱"短信困境"。 骗术五:电话欺骗 某单位邓先生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人民日报的记者陈某,说邓先生的文章在某报发表了,要他将文章稍作修改再发给她,她承诺邓的文章将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而且邓的文章将被编辑在一本书中,这本书的预订价格是1980元。陈要求邓先生先汇款到她帐上,然后再将稿子寄给她,保证用稿。 上稿是多少写作爱好者的梦想,邓先生的心情是激动的,但他仍然长了一个心眼,答复说要和家人商量一下,请对方第二天打手机电话。第二天,对方又来电了,问结果,在不知不觉中留下了她的固定电话号码,在答应汇款之前,邓先生赶紧请北京的朋友对那个固定号码进行了查寻,北京的朋友回电说:那个号码显示是北京某婚姻介绍所的电话! 骗术六;传真骗局 某单位小王接到了来自外地的一位先生打来的电话,他自称是南昌某报社的郭记者。说不少的消费者来电来信反映某学校乱收费严重,要求各有关部门严厉查处和打击。这位"郭记者"要小王将全市类似学校的花名册和联系电话号码通过传真发给他。因为要时间筹集,所以"郭记者"留下了一个"报社"传真电话,要小王在第一时间将有关的材料传真给他。 接完电话,小王通过有关途径对"郭记者"的来电和传真电话进行了查询,了解到"郭记者"的来电为一个私人登记的小灵通号,所谓的传真的号码,也为个人登记所有,根本不是什么报社的电话。对方采取欺骗手段,妄想骗取资料的目的昭然若揭。 骗术七:上门行骗 如今,上门服务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消费者呆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商家带来的便利。顾老先生在自己家门口看到了一张维修宣传单,上面写的维修单位是"某家电维修服务点",并留下了维修人赵钢的手机联系电话。因家里一台电视机出现了小故障,急需维修,顾老先生便按宣传单上留下的手机号打给了"赵钢",第二天"赵钢"派了一个叫"沈事"的维修工过来。 "沈事"在又测又焊过了整整一上午以后,告诉顾老先生,有一个部件坏了,要换!然后就把旧部件换了下来。见对方要把旧部件带走,顾老先生坚决不同意。而维修价格,经讨价还价后,双方以90元达成了交易。 待"沈事"一走,顾老先生打开电视想看效果,但电视机图象依然不清楚。顾老先生马上打电话找"赵钢","赵钢"却说不认识"沈事"!通过向工商部门查询,根本就没有什么"某家电维修服务点"这个单位。原来是一些不法分子借助"家电维修"这个幌子到处行骗,这伙骗子根本没有固定的维修点,骑摩托车上门服务,"服务"完后就再也找不到人了。 骗术八:托儿骗子 现在在生意场上流行着一种另类职业"托儿",仅我市消费者反映的就有手机托儿、美容托儿、服装鞋类托儿等等。一位李姓消费者打电话向市消协投诉,他说,他看到胜利北路一家鞋店贴出大减价的招牌,便进去看看,当时在一双标价188元的鞋柜前站了不少的人,问价的,试鞋的,挑颜色的,应有尽有。他凑过去问:这鞋怎么卖的。店中营业员说:"因店铺到期,大减价,这鞋原价480元,现在只要188元,购买从速。"听了营业员的介绍,李先生心里想:这鞋款式确实不错,手感也不错,如果真是400多元打折,买回去应该合算。正在犹豫之中,旁边一位女士说,是啊,这鞋老人穿最舒服了,也不贵,花钱买个孝心。紧接着旁边一位选鞋的男士开口了:"是啊,我前几天买了一双给父亲穿,花了400多,父亲好喜欢,这不,我又来选一双女式鞋给老妈,没想到店里打折,这下更好。服务员,有没有女鞋37码的?"李先生听了二个人的话语,毫不犹豫就付款买下了一双男鞋。二天后,该鞋就脱胶了,他提着鞋子去店里找营业员,没想到,那一男一女还在那里"挑鞋",说的依然是那天他听到的话,这时他才知道,他遇了一对托儿。"托儿"其实就是"坑""蒙""拐""骗"行当的代名词。 骗术九:互联网行骗 小孙是一个才上网不久的小伙,原来只是听说上网可以购物,但不太了解市场行情,而且对网络陷阱的警惕性也不高。去年10月,他想买一台数码像机,便像别人一样在某论坛上查到一款标价1260元的数码像机。他和对方联系人商量后,就把货款的20%汇入其工商银行帐号。几天后,对方说货已汇出,要小孙将剩下的货款汇过去。小孙把剩下的钱汇了过去,可到了接货时间,业务员却说发出来的数码像机丢了,要重新发货。一直没有收到数码像机的小孙与对方多次联系未果,他要求退货。对方答应一个月后把退款汇入小孙的帐号,时至今日,小孙一直也没收到退款,再打电话和对方联系,对方不是不接听就是关机。 构筑安全"防火墙" 不少的消费者受骗后埋怨道:"骗子脸上也没写字,我们怎么知道谁是骗子"。确实,要识别骗子很难,但我们可以透过现象认清骗子的本质,要摆脱他们并不是很难。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消费者自己的心态一定要正常。摆正自己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事,不管他骗子怎么千变万化,坚持我们自己的原则:天上不会掉馅饼。因此,对那些在大街上卖假货的骗子,我们不跟他们打交道,自己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不管对方吹得天花乱坠,我们不理他们就什么事都没有,自我构筑一道安全"防火墙"。 如果确有消费需求,新余市消协提醒您:不管采取什么方式选择这种商品,一定要通过相关渠道了解经营者的真实情况;切忌轻信经营者的自制广告,切忌贪便宜心理;选择商品前,应该尽量知晓相关商品常识,并对经营者的售后服务、违约责任及其他承诺进行确认;不要购买国家明令禁止生产和销售的各种产品;学会通过各种已知信息去判断经营者的可信程度,如果宣传资料上有客户服务电话,不妨打过去咨询一下;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要嫌麻烦,要向经营者管辖地的工商部门进行举报,并向当地消协投诉,甚至向公安机关报案,讨回正当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