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是东晋时代而起的历史积淀,还是慧远大师的法力召唤,今天我终于来到了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的庐山东林寺。未进门时,便想来这里的人都做些啥?参观?结一段缘?修一次行? 说来也巧,进门便赶上许多人排队鱼贯而行,以为是参观的,便不自觉跟随队伍,到门口,方得知是吃斋饭,进退两难之际,还是接受了不知道是居士还是僧人的指引。 进门后,男女信众左右分开,小孩子都随着女眷,吃斋饭自然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饭前诵经,其实我也听不懂,好在饭桌的抽屉里有一页经文,仔细琢磨自然是感恩的意思,感谢这一箪食,一豆羹的来之不易。信徒和僧人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游客自然大都念不来,也听不懂,甚至不认识很多陌生的经文上的汉字,但此时我还是不自觉正襟危坐,双手合十行佛教礼。边上好心的居士友善提醒:用膳时碗筷不得有撞击叮当之声,不得喧闹,不能剩饭菜。我当然知道更不会觥筹交错,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开斋时,各人面前有两只碗一副筷子,还有一小块西瓜,三个菱角,会有执事人等轮流上饭菜,一勺饭、一勺豆腐……自然全是素品,需要添加的把碗推至桌边,用筷子指示添加量,不需要的不要把碗推至桌沿。用膳完毕,坐等执事送来"惜福水"轻涮碗后喝下。此时我脑海里便浮现濮存昕在《一轮明月》里扮演的弘一法师吃饭的镜头,好在我知道这一戒律,也就不皱眉头的喝下这凡夫俗子眼里的洗碗水。不免心中涌起了对坐在对面的妻儿担忧,他们怎么受得了这般清规戒律的僧侣生活。喝完"惜福水",把两只碗叠起,与桌边齐放,坐起,行佛教礼,念"喃无阿弥陀佛"依次离开座位,佛经余音绕梁,三日不绝。门口依然许多排队等着过二堂(第二批吃饭)的香客。门口有功德箱,用膳后游客可随意捐献,不强求。我只顾低头吃饭,低头走路,因为不懂,总怕破坏了佛徒的各种教规,不敢左顾右盼,都没留意公德箱的存在。出门便问几个打小就娇气的独生子,却不知他们都安静的用完了所有斋饭,没有丝毫喧闹无礼。想必孩子被整体环境渲染了,再或者是佛门那无边的法力,连几岁小孩都身体力行的感受着这前后半小时的出家生活。 吃完斋饭,便走马观花的看了一系列的东林古迹,聪明泉,莲池,大雄宝殿,罗汉堂,唐代石雕护法力士……四处有警语"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听着松涛阵阵,竹林沙沙,便不自觉想起《华严经》里的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佛门的门槛是不可以随便踩踏的,就像我们不能轻易皈依,只好"偷得浮生半日闲" 参观完便上车回家,车里放着动感的音乐,儿子顺着旋律来了句"哟哟切克闹",瞬间把我从佛门的净土又拉回到了纷繁芜杂的生活,也便匆匆结束了我的半小时出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