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知本提纲修业章农则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总结传统农技理论著作。清杨屾、郑世铎撰,约成书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初刻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杨屾事迹见"《豳风广义》"条)。
  郑世铎,长安人,杨屾弟子,生平不详。《知本提纲》是杨讲授理学用的讲义,共十卷十四章。为了便于诵记,全书正文只列大纲,其详细内容全在注解内。注解是郑在杨指导下所作,历时九年,占总篇幅的十分之九强。其中,帅著章谈农政,帅家章谈农场经营管理(均不作介绍),修业章谈农业生产理论和技术。
  《农则》包括:农则前论、农则耕稼一条、蚕桑一则、农则树艺一条、农则畜牧一条、农则后论六篇,主要反映关中农业。无论从农业整体或由各部门内容考察,都自成体系,可单独作为"农书"看待。《农则》六篇于一九五七年单独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王毓瑚辑《秦晋农言》中。
  明代中叶后,经世致用之学较盛,一些学者往往把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活动当作"修齐治平"的根本,以论述一些农业知识为其所谓"实用之学"张本,本书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它用"阴阳五行说"对农学原理和技术进行了阐发。首先建立了一个包括农业概论、耕桑树畜的完整农学体系,然后结合生产实际,以"天、地、水、火、气"五种基本元素自创"新五行说",用以解释农业生产活动中生物体的构成、生物生长发育机理、外界环境条件的构成因素及其各因素与生物间的关系,形成了一套精辟的农学理论。其基本原理是"天、火"属阳,"地、水"属阴,"气"联贯四者之中,使之达到和谐状态;这种运动施之于物则滋长茂盛,行之于事即臻完善程度。强调"损其(指五行)有余,益其不足",以达到所谓"阴阳交济、五行合和"。如书中对"锄不厌频"的技术原理用"天地水火气"学说进行了合理阐发。反映了明清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思想、农业生产概貌与农业科技状况。
  本书强调了耕作程序在生产中的重要性,依次讨论了耕垦、栽种、耘锄、收获、园圃、粪壤、灌溉。明确提出生产中各个环节和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一个环节套一个环节,并对每个环节提出了质量上的具体要求,将农业生产比作"育婴"。将土地按地势高下分为山、泽、原、隰、水田。提出对不同土壤(轻土、重土、刚土、柔土),耕地深度也应有所不同。书中所述深耕在一尺左右,几寸则为浅耕,与南方大致相同。对实现深耕所需的深耕犁的操作也作了说明。套耕技术始见于记载。提出耕地的质量要求是"耕如象行,细如叠瓦。"总结了转耕和浅耕灭茬技术及浅—深—浅耕作法。对春、夏、秋耕的时宜、地宜的认识也有独到的理解。对选种的理论认识更加明确,选择方法也更加细致。对农作物的移栽方法、原则,论说颇详,并从理论上初步加以概括和阐发。介绍了铁耘爪的操作方法。详细论述了掌握作物的成熟特性、适时收获的技术。提出了"套种数收"对肥料等的技术要求。用"积粪胜如积金"来强调积肥的重要性。提出了十类肥源:人粪、牲畜粪、草粪、火粪、泥粪、骨蛤灰粪、苗粪(即绿肥作物)、渣粪、黑豆粪、皮毛粪。对各种肥的肥效和施肥三宜(时宜、土宜、物宜)进行了分析。
  在畜禽饲养管理中,强调物性(即生活习性)、物情(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提出"身测寒热,腹量饥饱,时食节力,期孕护胎"的牧养原则。
  本书反映出关中农业技术仍然沿着传统方向发展,
  从加大劳动强度、改进技术方法、精耕细作入手,不重视改进工具、提高效率。表明明清时关中农业经济愈益脆弱。但本书把我国传统经验农学提高到新的理论高度,代表明清农学思想成就,被视为出色的农学著作。
  本书初版本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重印。一九五七年收入中华书局出版王毓瑚辑《秦晋农言》。
网站目录投稿: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