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陇南自然环境介绍


  地理位置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东连陕西,南接四川,北靠天水,西连甘南,为甘肃南下东出之要冲。既是甘肃的南大门,也是祖国西南进入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
  地形地貌
  陇南地处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位于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整个地形西北高东南低。西秦岭和岷山两大山系分别从东西两方伸入全境,境内形成了高山峻岭与峡谷盆地相间的复杂地形。
  全区按地貌的大体差别和区域切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三个地貌类型区:一是东部浅中切割浅山丘陵盆地地貌区。本地域包括徽成盆地的成县、徽县、两当三县全部。西秦岭分为南北二支伸入本区域,形成南北高中间低凹、长槽形断陷盆地,海拔800——2700米。北边系北秦岭断裂割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500—— 2700米,相对高差500米左右,为浅切割中山区,地势平缓,浅山已垦植为农田,深山有茂密的水源涵养林,植被覆盖良好。南边系南秦岭地垒式山地,海拔一般在1900——2400米左右,相对高差500——1000米左右,为中切割中山区。中间系缓坡丘陵盆地,海拔在800——1300米,相对高差在 200米以下,坡度多在20°以下,川坝地散布于山丘之间,土厚水丰,历史上就是粮食的集中产地。二是南部中深切割中高山地貌区。
  本区域系南秦岭西延部分和岷山山系东伸部分相互交错地带,包括康县、武都、文县全境,海拔大多在900——2500米左右,大部分地方处于北纬33°以南,属亚热带边缘区。这一区域因山势较高,沟壑纵横,高山河谷交错分布,大部分耕地为坡耕地,土层较薄,石块较多,保水、保肥能力差。但气候条件好,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兼有暖温带和北亚热带的气候,既能生产粮食,也是纹党、当归、红芪、油橄榄、茶叶、大红袍花椒等名贵药材和稀有树种的理想适生区。三是北部全切割中高山地貌区。本区域包括宕昌、礼县、西和三县全部,海拔在968——4100米之间,谷风相对高差300——1500米不等。宕昌县哈达铺、理川、南阳一带,礼县西汉水及其支流两岸,西和县漾水河及其支流两岸等地属浅丘陵黄土梁峁地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缓,河谷开阔,土地连片面积大,有许多山间小平原分布,西礼盆地就在其中。西汉水下游山陡谷狭,山地、旱地较多,土地较为分散,但耕地较多,有大面积的草地和土地资源可开发利用。
  气候特征
  全市气候在横向分布上分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北亚热带包括康县南部、武都南部、文县东部,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河谷浅山地区。在这一带有全区两个热量高值区,一个是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河谷及浅山区,年平均气温在12~14°C大于等于 10°C的积温4000~4800°C,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耕地面积约3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6.7%,属一年两熟农业区。另一个是嘉陵江河谷及徽成盆地;年平均气温10~12°C,大于等于10°C积温3500~4000°C,耕地面积约为17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7.8%,为两年三熟农业区。暖温带包括全区的中部、东部及南部的广大地区,海拔在1100~2000米之间,大于等于10°C的积温2100~4000°C,降雨量 500~800毫米之间,耕地面积约为15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33.3%,为三年四熟农业区。中温带包括全区的北部和西部地区,主要是宕昌、西和县大部,武都区的金厂、马营、池坝,礼县的下四区等区域。这一区域海拔一般在2000米以上,大于等于10°C积温小于2100°C,年最低气温在-20°C以下,耕地面积约100万亩左右,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22.2%,为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
  在纵向分布上 ,由于受山脉的走向、山势的高度、山坡的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素的影响,光、热、水、气和生物资源等农业诸要素,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耕作区垂直高差一般在50~120米左右。特别是气象条件的垂直差异极为明显,"山上积雪皑皑、山下春暖花开","一眼看四季,十里不同天"。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和气候的变化,使土壤类型、作物种类以及品种布局、耕作制度、病虫害类型、农事活动季节等都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形成了典型的垂直农业。如白龙江、白水江沿岸海拔1000米以下河谷区,桔柑可以过冬,麦——稻、油——稻一年两熟;海拔1600米以上只能种植早熟、极早熟玉米;海拔2000米以上的则无玉米种植。作物分布的大致规律是"水稻棉花占河川,玉米谷子绕半山,山川肥地种小麦,洋芋油菜上高山"。就同一作物来说,因种植高度不同,其成熟期、收获期也有很大差异。垂直农业虽然给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带来一定困难,但它有利于种植结构向多样化发展,特别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网站目录投稿:小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