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夏期间的无上清凉云茶会,精于茶器设计和制作的砚田兄,都会送我一只品茗的茶杯,有他的惠风窑烧造的青瓷,也有他和迎新去云南建水刻绘、烧造的建水紫陶茶杯。 一次小范围的茶聚上,我和王禹、小汤、鲁红在品鉴一款陈期五年的老曼囡时,发现本来以苦著称的曼囡古树,茶汤在砚田兄赠送的紫陶杯里,突然变得柔滑而顺口,苦涩度降低很多。当时,我们几人均感觉不可思议,马上用清代的柴窑青花茶杯,重试反复比较同一水的茶汤,我发现,老的青花瓷品杯,可以改善茶汤的柔软度,而对茶的苦涩滋味,没有多少改善。 我再泡武夷岩茶,继续比较两个品杯对茶汤的影响。通过比较发现,除对汤感有所改善外,对苦涩度的变化相差不大。从此以后,我开始关注建水紫陶与普洱茶的神奇关系,便决定等茶季结束,再去临安古城访陶。 结束了江南茶事,瞥一眼苕水碧流的南浔,作别水映桃花的杭州,我甚至来不及做一个六朝繁华的脂粉旧梦,便匆匆远飞云南,从昆明南站坐汽车,重访临安古城。 这临安可不是古杭州的临安,两个古城远隔千里,却有着类似的江南气质与底蕴。诗人于坚这样写建水:"你家的竹子是我家窗子前的水墨,我家后花园的桃花,是你家前厅的小景。"古城的建筑,一样的翘檐引云,同样的幽窗临月。走在静穆的青石板路上,若不是这里的云更白天更蓝,我定会只把云南作江南,堕入翠竹黄花间了。 从历史悠久的建水古城,到炉火千年的碗窑古村,大概只有三公里。沿路的古窑和满地的陶砾碎瓷,诉说着这个窑火烧出来的古村落里,那段少有人知的水火剥蚀的历史。这里宋代烧过青瓷,元代烧过青花,明代盛产粗陶,到了清代,山里的五色土烧出的紫陶,已是五彩缤纷了。 建水的文脉深厚,源远流长。随便找个做陶的人,都能粗通诗文书画。我眼中才华横溢的半根先生,在能文能武的陶人中,还算不上佼佼者呢,可见滇南礼乐名邦的文风浩荡。 在半根先生的陶作坊,我看到陶人们每做一件器皿,都要经过镇浆制泥、手工拉坯、湿坯装饰、雕刻填泥、高温烧成、无釉磨光等复杂工序。工艺高超的师傅,能够从五色陶土的选择匹配中,大致得到自己想要的绚烂肌理效果。 传统的建水紫陶最后的抛光工序,是用本地自产的白色细腻的鹅蛋石一点点磨出其腻若脂的琼玉光泽,而做好这道工艺,需要的是"铁杵磨成针"的体力和毅力。 近年来,建水紫陶的茶器具装饰,已婉约融入了诗书画印的技艺。古拙朴厚的金石意趣,让紫陶茶具文韵盎然,魅力独具。与宜兴紫砂相比,建水紫陶是手拉坯成型,而宜兴紫砂,因为陶土里含有石英砂颗粒,其工艺只能打片镶嵌成型。同为优良的泡茶器具,建水紫陶更适合瀹泡品饮普洱茶,它可使熟普的茶汤濡滑甜润,臻于完美,能使生普的茶汤,降低苦涩,味正香郁。 我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比较认为,陶器对水性与茶汤的改善,取决于陶土含铁量的高低,以及陶器烧造的还原温度和气氛。高温条件下烧结的茶器,还原出的铁磁性物质的品位高低,影响着水分子团的极性和大小。建水紫陶较高含量的铁磁性成分,通过磁化软化作用,可使构成茶汤的水分子团,裂变为更小的一级,因此茶汤会趋于更甜更软。另外,紫陶具有的良好的透气性、吸附性,能明显改善降低茶汤的苦涩滋味,扶正而祛邪。 关于建水紫陶对普洱茶汤的改善,其他尚未参透的玄机,让我想起慈眉善目的姥姥给予我的启迪:"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吃饺子要喝饺子汤,原汤化原食。"诸如此类看似寻常的生活智慧,不需要费心证悟,只要心领意会,便可受益终生。 天下的万物,都包含着阴阳的变化、阴阳的相生相克。自然界中,凡有毒物出没的地方,十步之内,必有与它相克的解药。彩云之南的厚土高天,滋生着普洱茶的味最酽。与它同是一片土地上的陶土,烧成的茶器厚德载物,焉能化不掉"本是同根生"的普洱茶的苦涩滋味?正所谓:"茶山之英,含土之精,饮其德者,心恬神宁。" 建水紫陶和云南普洱茶,是游子与故乡的关系。一个疲惫的游子走遍天涯,心灵却很难走出自己的故乡。 比如我,疲惫辗转数年,人生已是日暮斜阳,近年却特爱回忆故乡的老屋石磨,庭院矮墙。故乡是一个疗伤的地方,紫陶和普洱,无论在哪相遇,都会乡音不改。彼此浸泡相生,是一盏天造妙设的醇厚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