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父母的这个逻辑绑架孩子的一生


  
  《延禧攻略》终!于!播!完!了!
  全剧终的第二天,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延禧攻略:又一剂全民慢性毒药》,仅一个上午,后台就收到800多条留言。
  有人说这只是一部爽剧,没必要上纲上线,还有人问魏璎珞的撩汉方法有没心理逻辑......嗯,大家很热情,各种怼我赞我,用脏话问候我的通通都有。
  
  
  △ 为保护隐私,把大家的昵称都马赛克了哈
  可是,你有没留意到,娴妃的黑化是潜意识中的本性,她起先的与世无争,只因为父亲从小教导:"你要终温且惠,淑慎其身",她一直谨遵教诲,做一个父母眼中懂分寸,识大体的孩子。
  这,像极了现实中的我们。
  "读书不可以谈恋爱,会影响学习,要听话""你看人家XX那么能干,学习又好,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
  这些语言从不说对错,不给你丝毫辩驳的机会,始终以一种「强盗逻辑」绑架你:"我是你妈 / 爸,是我生你养你的,你是我的所有物,所以你不能反抗我的意愿 。"
  这话我们都只能一直听着,听了10年、20年、30年......后来,有人成了父母眼中骄傲的"乖孩子",却终日害怕出错,压抑自我;有人被父母贬低,贴上"你怎么这么没用"的标签,一辈子都难以摆脱。
  01
  "我是你妈"!然后呢?   28岁的詹妮弗·潘是个好孩子,她聪明、刻苦、听话。可是,她居然雇了3个人杀害自己的父母。   父母是越南华裔,多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由于努力奋斗,买房置业,日渐成功,他们也很重视詹妮弗的教育。         小时候,詹妮弗经常被要求学习到晚上10点多,假日无休。   初中,因为未获得优秀奖章,没被选中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为了不让父母担心,她学会假装高兴。   高中,詹妮弗的成绩大多是B,但父母不能接受,她只能伪造成绩单,让父母看到满意的A。   高中最后一年,詹妮弗没能通过微积分学考试,不能顺利毕业,原本要录取她的多伦多瑞尔森大学又撤销了录取通知书。   为了不被责难,她撒谎说自己将去瑞尔森大学读书,其实只是去了公共图书馆。快要毕业时,她告诉父母没有足够的票,参加不了毕业典礼,父母顿时起了疑心。   一直以来,父母都对她说:"你应该以学习为重,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不能去Party,不能早恋"。   所以,当身边的女同学化妆,她不被允许,也不许随意外出和同学玩,更不许谈恋爱。当他们戳穿女儿的谎言近乎崩溃,进而更严厉管教:电话不能用,电脑不能上网,不能与男友约会。   父母把她禁锢在他们理想的轨道中,用过度的爱和保护筑起牢笼。她不会抗拒,难以消散的怨气令她挣扎、发狂,内心越来越分裂,但早熟的她将压抑掩盖得很好,活成了父母希望的样子:友好、自信。直到父母说不的规定越来越多,她再也受不了,密谋男友杀害父母。   虽然女孩的做法很残忍,但这何尝不是中国式家庭的真实写照呢?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我天生就没有欠你,你干嘛不听我话?",你应该是省心的,安静顺从,言听计从,从不给家里添麻烦的。   "这有什么好哭的,不能哭!",你应该是坚强的。   "我是你妈 / 爸,你不能和我顶嘴",你应该是不抬杠的。   找大学挑专业选工作全听他们安排,嫁人都是他们亲自把关,他们摇头的事,你绝对不敢再提第二次。   因为害怕严酷怒吼,害怕冷言恶语,大多数中国孩子只能小心翼翼,察言观色,即使有勇气反抗的,几乎都铩羽而归。   02
  因为一句"你蠢得像猪一样"   多少人在等父母道歉?   "如果没有生你的话,我现在就是一个教授了!"   "你对得起我们吗?""我们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你懂什么?我给你选的是最好的"   ......   这些话是否似曾相识?   今年,台湾一部堪称"黑镜"的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把这些话语全部呈现在第三单元 ——《茉莉的最后一天》。         茉莉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高中生,熬完了高考,却在拿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自杀了。妈妈是留美硕士,她通过科技回述茉莉的记忆,试图站在女儿的视角,找出自杀的真正原因。   小时候,妈妈问茉莉:"长大后想要当什么?"   她答:"收银员"。   妈妈说:"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啊!要当会计师,懂吗?"   茉莉写作业时有点调皮,妈妈坐在她旁边,用鸡毛掸子拍着桌子:"写啊!你不要以为不写我就不会揍你"。         考得好时,没有夸奖,只有不断"否定"和"打击":"要不是我逼你,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名啊?别太得意,小心下次就掉下去"。   考差了,没有安慰,只有冷漠失望:"哭?你还好意思哭?"   外人问起茉莉将来要做什么,妈妈炫耀:"她说大学毕业以后要去美国读博士,我们没逼她。"         发现女儿看小说,妈妈怒吼:"你在给我看这种书啊?你对得起我们吗?" 其实,茉莉喜欢小说,作文曾得过高分,却换来一句:"作文写再好有什么用,还不如做多几套数学题,你要念的是台大医学系"。茉莉默不作声,偷偷把小说藏了起来。   茉莉曾对妹妹说,之所以努力读书,是以为只要我好好念书,就能做我想做的事。   可是,好像我们活着就已经没有资格和权利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因为父母认为他们把一切都给了我们,甚至牺牲了自己,不回报就是不孝。         敏感的茉莉把一切都埋在心底,不能报复为自己付出一切的妈妈,只好在手腕割下一刀又一刀,用偷东西宣泄内心的委屈。   可她真正想要的,其实都是妈妈的醒悟,哪怕只是一声对不起。而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个十几岁少女被扼杀的过程,更是自己或多或少被扼杀的曾经。         知道什么才是最无能为力的吗?   是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和绝望,总是期许父母真心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我们得到的回应,大多数是贬低:   "你看你现在的样子,长大后能成什么事?"   "你笨得像猪一样"   "你和谁比都比不上"   "我生你有啥用,人家孩子XXXX,你瞅你XXXX"   "你怎么不去死!"   或是暗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家里有你真是倒大霉了"   "你自己都养不活还养狗?"   "一个女孩子做什么导演?"   "我都白养活你了"   "你还是太年轻,什么都不懂"   "打扮什么呀?谁要来看你"   我们似乎生来就已经被贴好标签,注定要当什么样的人,走怎样的路。没有平等和理解,只有无休止的冰冷命令和沉默的执行。   很多人因为无法获得父母认同而痛苦,被父母践踏而自卑,像茉莉说的"我不恨这个世界,很爱爸妈,却已经不知道继续爱爸妈还有什么意义。"         03
  压抑的人生之下,   无力改变父母,我们该如何自救?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无论是受制于严格说"不"的詹妮弗,还是无法获得肯定的林茉莉,在压抑的人生之下,他们都转向攻击别人或内向攻击自己。   因为,我们从小就活在父母的评价系统中,活在他们自以为"合理的逻辑"里:你要变成一个懂礼貌的人,俗称"中国式好孩子"。这种"礼"可以让我们获得好处,但真实的感受,往往会被忽略。   感受一旦被压抑,总会在合适的机会寻求表达,但压抑久了,便不会表达了,一表达就是强烈的攻击性。   至于依旧听话或反抗无效者,无论你愿不愿意,却总是潜移默化地被"限制性信念"困住,以某种固定模式规范着自我的认知模式,例如:   除非找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否则就赚不到钱;   年纪大就找不到对象;   我不能一个人旅行,因为太危险了......   那么,如何避免失控的发生?   父母们,尝试接纳那个不完美的小孩。你们常说"你是我的孩子,我这是为你好",但你是否知道,你所要求的功课要好,才艺要突出,各种竞赛也不能落下,还要比别人家的孩子要好百倍"的假象,只是你想象的完美人设。   不要再用"懂事""听话"来绑架我们的人生。虽不至于如娴妃般黑化,像詹妮弗般癫狂,似茉莉般自杀,但起码可以过得更开心,更有趣一些,至少不必太压抑。   可是,当你发现无法说服父母,只能自救时,或许可以这么做:   遵从内心的声音,不要轻易放弃。这个过程也许夹杂着痛苦和不安,但至少你拥有意义感。   认真专注你的感受,让内在的自己安全体验各种悲伤、恐惧、孤独......弗洛伊德提出过,当人们有些不愿回想的创伤经历与情绪,试着倾诉和表达出来,能够减少长期的情绪困扰。此时,真正的疗愈才会开始。同时,最好选择安全的环境,例如咨询关系、信任的人陪同。   生活在奥斯陆的伊莉丝,8岁时开始在网络更新自己的博客,12岁和朋友创办博客网站Archetype.nu与杂志《Recens Paper》。   每天课后,伊莉丝经常忙到凌晨,大家都以为她在玩游戏,就连父母也觉得她三分钟热度:你只有13岁,缺乏观察技巧。   伊莉丝偏不认输,希望自己做一本呈现独特青年文化的杂志,给年轻的不知名的艺术家发声。这里面很多都是因为经验、年轻等理由被时尚行业拒之门外的年轻人。   后来,伊莉丝没有选择上大学,反倒一头扎进时尚的行业里,她相信:"等我长大了,我有能力成为任何我想成为的样子"。   最后   芥川龙之介在《河童》里写到:"河童在生产前,父亲会像打电话一样,询问仍在母亲肚子里的孩子愿不愿意被生下来。"   反观人类呢?   父母有选择成为父母的权利,孩子却永远没有选择成为儿女的自主权,可为什么到头来还要被"没有生你就好了""你蠢得像猪一样"反复伤害呢?   每个父母怀孕时都说,只希望孩子平安健康,快乐成长。但,不管你承认与否,当孩子1岁、2岁、3岁时,你的期待会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爱变得有条件,却要求孩子对父母的爱无私奉献,情感勒索由此而来。   我想,父母与孩子最好的关系模式,只是刚好有缘分并行一段日子,帮助彼此探索未知的人生,仅此而已。   我们,谁也不亏欠谁。   注:伊莉丝故事来自杂志《WeLens》   - The End -
网站目录投稿:慕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