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千名媒体人职业状况大调查


  11月8日,一年一度的中国记者节来临。然而今年的记者节也许会更加意味深远。在全球经济动荡的环境下,媒体也在经历着转型的巨痛。
  9月底,道琼斯旗下的《远东商业评论》在创办63年后倒闭;10月,中国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出版物《财经》杂志经营团队及编辑团队高层集体辞职;同时,《经济观察报》执行总编辑仲伟志已于国庆前宣布去职拟办新刊;而硬币的另一面,财讯集团已经上市;今年8月底,现代传播集团发布了准备香港上市的消息……这是一个媒体动荡的时代,更是一个"传媒的新复兴时代",对从业者而言,焦虑与机会并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媒体人们如何看待目前的工作环境,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职场》杂志联手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对媒体从业者展开了在线调查。
  这些日子,曾经做媒体的28岁的李琨正"密谋"着从现在服务的公关公司再回到媒体去。而42岁的老媒体人张磊这些天正在准备迎接自己"最后"一个工作:到一家国企做证券分析师,在此之前,她在一家证券媒体做记者,从事新闻工作已经很多年了。
  李琨说:"我这是曲线救国。记者是我最喜欢的工作,我也喜欢车,现在服务的是汽车客户,在这里了解的行业深度能补充做媒体的不足。当初的转行也是因为想积累更多的行业知识,以便更好地从事记者工作。很快,我就会再回到一家汽车媒体。"
  而"倍感疲惫"的张磊则有些无奈,"我不想再奔波了,累了……新闻媒体是没保障的,企业有。我到了这家国企其实就是给自己找个退休的地方做到老。"我们知道她是热爱记者这个职业的,但是人总是要向现实低头。下一个安稳的选择或者不会是最开心的,但却是最踏实的……
  媒体圈,也是个不小的江湖。我国目前有2000多家日报,还有9000多种杂志、2000多个广播电台、3000多个电视频道、100多万个网站。所有这些,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媒体从业者。包括编辑、记者、媒体经营/管理人员等等。在几乎所有人看来都是"吃青春饭"的记者们,随着年华老去,是继续在江湖拼杀,还是归隐山林?是坚持新闻理想还是为经营妥协?是在媒体转型的大环境中为焦虑所累还是在中间找到机会?媒体人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现状
  近六成的媒体人焦虑并快乐着
  数据显示,有40.5%的受访者在网站工作,名列总量第一,以下依次排列的是电视、报纸、杂志、广播等领域的从业者。据估算,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在300万以上,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操作者,也是信息的人文价值的开掘者。从这个意义上讲,网络媒体已经从传统媒体的补充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
  本次调查中,近六成受访者觉得自己是"累并快乐着",20.9%的人感到压抑、郁闷、不爽,18.8%的人形容自己已经"没了感觉"。众所周知,媒体人作为资讯的挖掘者和传播者,时刻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忙碌奔波就成为了唯一的生活状态。一篇成功的新闻报道除了要真实、及时还要新、奇、趣。多渠道获取信息的今天,争"奇"斗"新"就成了最后的杀手锏。于是传媒人经常要在新闻(轰动)效应和有关规定以及道德舆论的夹缝中找寻平衡,无形中也增加了心理压力。事实上,这种累就是焦虑。
  中国医师协会称,媒体人将比普通人群提前10年进入亚健康状态,这除了与超长时间工作、睡眠严重不足、体育锻炼过少、膳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有关外,身心压力过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也许只有职业精神和对这个职业的热爱,才能让媒体人在长期超负荷的状态下。像"全能战士"那样去冲锋陷阵。
  超过半数的媒体人有转行打算
  本次调查中,有超过四成的人觉得自己的前途不错,但是也有34%的人比较迷茫,22.1%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资讯的膨胀。让传媒行业的竞争激烈异常,传媒人在抢新闻、搞策划的同时,同时面临着内外双向的竞争。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传媒人的工作体现出宽严相济的特性,严的是报道和策划的质量,宽的是作息时间和业务关系。有业内人士称,记者的职业生命周期大约为3~5年,这期间内不能晋升,大部分人将面临职业瓶颈,在本行业内很难有延续发展的空间。所以。在很多传媒人眼中,"未来我们做什么"似乎成了大家共同的心病。
  面对无冕之王的光环和激烈的竞争,"累并快乐着"的传媒人也萌生退意。数据显示,超过五成的受访者有转行或正在考虑转行,其中给予肯定回复的人占到了受访者总量的34.6%;23%的人正在犹豫;但是也有超过四成的人愿意继续在这个行业发展。
  原因
  发展空间的迷茫
  其实,疲惫的感觉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各方压力都很大。调查数据显示,26%的媒体人认为"发展空间"目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职业前景"和"经营的压力"分别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同时,有18%的人表示。待遇问题也令人困扰。
  据了解,目前,媒体人工资收入的构成主要为"基础工资+计件工资+职务津贴+年终奖"。基础工资部分相对固定,主要根据被评聘级别而确定,而计件工资部分则直接与工作量和工作完成情况挂钩,是工资收入部分的大头,它其实类似于管理学所谓的计件工资制和量化考核。这种模式,在体现多劳多得的同时,也加剧了媒体内部的竞争。
  在这份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有转行意向的人中,近46%的人表示感觉疲惫,同时,有42.3%的人觉得压力大,对本行业的前景没有信心也成为转行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女性感觉疲惫的比例要高出男性5个百分点,而男性更为担忧自己在"本行业职业前景",同时因为健康原因而想转行的比例中,女性也高于男性。
  就像前面提到的张磊,她说的"累"其实是综合因素。跟一些"不靠谱"的媒体相比,她所在的媒体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新换了领导,且单位内部的经营压力也比较大,新的领导发现她有不少人脉,在以前的工作中就为报纸拉回不少赞助和广告,所以期望她能转做经营。而对于她来说。做广告还可以接受,因为大家都有义务为报社的生存做经营,但是把自己推到市场上,她不能完全接受。而且,习惯了不坐班的日子,突然要每天按时上下班,她受不了。其实在这家报社中,她的工资并不高,但她乐得时间自由,做了很多年记者居然要坐班,她认为自己不能接受,于是,就动了离开的念头。
  同时,数字100的分析师指出,媒体外部环境对传媒人发展影响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技术革新,媒体已经逐渐实现了企业化运作,其运营管理也受到了宏观经济的影响。在过去的一年中,有超过六成的传媒从业者工作及收入发生了变化。探寻变化的原因,经济环境影响以及媒体运营的变化是影响媒体人收入与工作环境的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有27%的受访者认为媒体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直接影响媒体人的职业发展。同时,也有23%的人表示"领导班子的能力"也是影响自身发展的主要因素。
  出路
  近五成媒体人希望自己创业
  传媒行业是资讯的集散地,比较容易形成丰富的人脉关系,这也为传媒人提供了创业的基础。数据显示,在有转行意向的受访者中,50.2%的人希望能够自己创业做老板,自由职业者和去企业就职也是媒体人转行的主要选择,转行去做公务员和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人较少。
  经过筛选后的数据表明,在有转行意向的人中,选择自己创业的女性略高于男性。近42.4%的女性更愿意在家做自由职业者,而男性选择此项的仅有37.7%,而选择到企业做职业经理人的男性达到了29.1%,高出女性4.1个百分点。可见女性传媒人在转行后更希望尝试自行掌控时间的生活。
  从记者转行做公司市场或者公关看起来是记者们最直接的转行通途。但习惯甲方心态的记者们,去做乙方角色的公关、面对曾经的媒体同行时候,工作起来是不是能得心应手呢?现实永远比想象残酷。
  另外,在做记者时候积攒的人脉资源,待到创业的时候真的可以用得上吗?这方面,Sunny很是感触。她从事媒体工作13年,在财经类媒体、都市媒体、人力资源行业媒体都做过,也曾经做到版组主编的位置。但她确实遇到了发展的天花板,"因为媒体做到一定层级,上面已经没有发展的空间。与其守候下去,还不如趁年轻去挑战新的机会,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准备。"Sunny说。于是,在转行的过程中,她曾经尝试做过公关公司,但是,自以为资源丰富的媒体人到公司后。原来的资源似乎一下子"蒸发"了!一切要跟其他创业者那样从头打拼。这时候她彻底理解了所谓的"人情世故"。也是在这个时候,她真正理解了媒体人风光的背后其实是缺少扎扎实实的"人脉"。而且,"钱总是在眼前飘,但就是不降到自己手中"是当时创业的真实感受。另一方面,媒体人的"甲方"心态很不容易下放到"乙方",不会"捧人",只习惯被别人"捧",这也成为创业和转行后的一大障碍。
  坚守兴趣和理想
  无论怎样,媒体这行的弹性工作、信息丰富、见多识广等优势还是吸引着很多人的加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当被问及"是否还会从事媒体工作"时,36%的人表示还会"回头",一如开头提到的李琨。
  张斌,在一家报社做娱乐版主编。"一直在这里做,努力为之,所以才有了一点成绩。我从小就立下了要在文学和媒体界奋斗的念头,上世纪80年代初参加了大型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的拍摄,接触了不少老艺术家,并接受过老一代中央领导的接见,这是我接触文化界的初始;以后担任中学生小作协副主席,接触到了冰心、曹禺、刘白羽、艾青等文学大家;90年代初开始,从事文化、娱乐记者工作,曾以‘老影人系列和‘老艺术家系列的报道引发社会关注,并多次获奖。"而在被问到能分享给年轻媒体人的工作方法时,张斌说,"作为媒体人,一定要吃透所在媒体的办刊宗旨,并努力在工作中有的放矢地去做。这是最根本之处。要努力让‘二老满意,即老领导满意、老百姓满意。我想,做记者跟做其他行业一样,会有倦怠。但要是让自己确定利益点和兴趣点,只有真正意识到了工作的价值,才能在一个行业持续做下去。"
  李琨和张斌都对行业有发自内心的喜爱。但是,这难道不是最应该坚持的吗——寻求自己的兴趣方向?
  猎头LEO说因为经常写专栏,又做过几个与网络媒体相关的高级职位,身边媒体朋友很多,有些是杂志、报纸的记者。也有些是网络编辑。这些朋友给他的感觉是充满热情、洞悉世事、表达能力强,但同时整体年龄偏小,这无疑与中国整体环境有关。媒体人从业压力大,长期从事重复性高的工作易失去新鲜感,很多人入行的时候就思量着将来要转到公关行业或者企业内部职位,都导致了从内而外地看来"媒体人就是吃青春饭"的结论。
  "我的观点是,媒体工作是可以让从业者青春常驻的工作,而非只有年轻人才能干的工作。这份工作能让我们总是不断接触新鲜事物,接触不同的人。看世象百态、体会别样人生。"LEO说,"如果你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你真正喜欢的,如果你真的对媒体行业充满热爱,我相信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选择。很多人说上了年纪之后不适合在媒体做了,我认为现在的中国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正需要一些有经验的长者为后辈指路,能让他们成长与进步,让媒体行业日趋成熟。做媒体除了热情和体力之外还需要经验与智慧,而后两者正是大部分年轻人缺少的。"
  谈到上升空间和转行的问题,LEO的观点是:如果你不是仅仅因为看不到加薪升职的希望而转行——毕竟能做成资深记者编辑或者主编的名额不多。那么从猎头的角度至少有两条路可供选择,其一是转入公关公司,其二是企业内部职位,比如企业内刊编辑记者或其他与文字相关职位。两种转型都有利有弊,公关公司的稿件中软广告的情况偏多,我们是否能适应?公司里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要远超媒体行业,我们是否能适应?
  LEO想特别提醒大家的是,想把一份工作做得出色,解决生存压力之后兴趣永远是第一位的。媒体人转行多半依托自己文字功底强或者广泛的人脉关系,企业也多半看重这两点才会请我们加盟,但是需要扪心自问的是"计划转入的行业是否是我们真正希望从事的?…‘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我还是建议留在现在的行业。职场之中,请永远追寻自己兴趣的方向,如此我们才愿意投入与付出,才会有丰厚的回报,才永远不会变老。"
  就像这次《财经》事件中,尽管现在不能简单将事情归结为"理想与现实的撞击爆发",但我们还是从胡舒立及其团队身上看到了这种愿意为新闻理想坚持和奋斗的精神。无论怎样,这也是一群媒体人的生活方式。
  备注:本次调查涉及全国34个省市地区,共有1765名传媒人参与。其中男性占65.80%,女性为34.20%。40岁以下年龄段受访者占总量近95%。受访者职业包括了:记者、编辑、广告负责人、媒体负责人、部室主任等等。总体涵盖了我们目前传媒业的主要人群。
网站目录投稿:笑丝